古典瞬間:謗滿天下王安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6.08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王安石在文化人中一直享有很高的美譽度,一是因為他詩文出眾,二是由於他變法改革的壯舉。可是王安石在民間的名聲就完全不同,用謗滿天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馮夢龍的《三言》是典型的市井小說集,其中反映出許多史書沒有記載的平民情緒。在《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一文中,王安石被醜化成為了十惡不赦的奸佞之徒。文中首先借李承之之口說「安石雙眼多白,謂是好邪之相,他日必亂天下」。之後寫愛子王雱英年早逝,王安石十分痛心,招天下高僧,設七七四十九日齋醮,超度亡靈。其日,第四十九日齋醮已完,荊公焚香送佛,忽然昏倒於拜氈之上。左右呼喚不醒。到五更,如夢初覺。眼中垂淚道:「適才昏憒之時,恍恍忽忽到一個去處,如大官府之狀,府門尚閉。見吾兒王雱荷巨枷約重百斤,力殊不勝,蓬首垢面,流血滿體,立於門外,對我哭訴其苦,道:『陰司以兒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專一任性執拗,行青苗等新法,蠢國害民,怨氣騰天,兒不幸陽祿先盡,受罪極重,非齋醮可解。父親宜及蚤回頭,休得貪戀富貴……』」
王安石是古代文人中少見的超級慈父,尤其對於長子王雱更是寄予厚望,王雱之死對他的打擊甚於政治上的挫折。他在兒子的祠堂上曾經揮淚寫下「斯文實有寄,天豈偶生才?一日鳳鳥去,千年樑木摧。煙留衰草恨,風造暮林哀。 豈謂登臨處,飄然獨往來。」淒然之情溢於言表。或許深知王安石的愛子之情,民間傳說也因此找到了切入點,窮追猛打。於是後世有了一個新詞「扒灰」,至今許多農村婚慶時,公公會被鬧房者戴上高帽子,上寫「扒灰佬」三個大字。
「扒灰」傳說有幾個版本,版本一是兒子死後王安石不放心兒媳,常常暗中監視。兒媳以為公公有意於自己,就在牆上題詩「風流不落別人家……」,王安石看後趕緊「以指爪爬去壁粉」。許多人覺得王安石做賊心虛,便將「扒灰」一詞的知識產權贈予了王安石。後來這一版本又升級了,說王安石和兒媳經常通過把紙條埋在灶灰裡,互相傳遞情書。版本二可能是小文人創作的,略有文采。說一天晚上,王安石看見兒媳躺在碧紗帳內,側身而睡,像個琵琶。王安石詩興大發,用手指在香爐灰裡寫了兩句:「碧紗窗裡一琵琶,我欲彈時理又差」。次日,王安石看到香爐灰裡多了兩句詩:「願借公公彈一曲,猶留風水在吾家」。這首《爬灰詩》後來流傳久遠,更讓王安石坐穩了「扒灰」之名。
歷史上每一次改革都猶如摸?韞衈Y過河,風險莫測。大的風險在於一旦失敗會給百姓帶來「人禍」,小的風險就是會讓失敗的改革家謗滿天下。好在歷史是公正的,緣於一時激憤的民間傳說漸漸被時間掩埋了,王安石勇於破舊立新的人格魅力卻被歷史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