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华阳洞读王安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2.19
【版次】第A15版 (沧浪)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黄建萍 苏州的寒山寺,因唐朝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同样,含山的华阳洞,也因北宋王安石的一篇《游褒禅山记》而遐迩闻名。 千年等一回,公元1054年4月,褒禅山迎来了34岁的王安石,时任舒州通判3年期满,在返乡省亲的途中,欣然偕两友两弟,手持火把同游华阳洞,惜乎,未走完全程,好在,留下千古遗憾的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千古华章《游褒禅山记》。尚在读中学时,我便学过这旷世美文,虽不能一游为快,心却常向往之。岁月流转,步履匆匆,数十年过去,几番与华阳洞擦肩而过,但终未成行。 8月已尽,暑热未消,为圆少时梦,三五故交相约金陵,直奔褒禅山而去。含山县地处安徽中东部,襟江拥湖,邻近南京。大伙不用起早,8点出发,只个把小时已达景区。山前,白色的王安石雕像站立在红色的大理石基座上,高大威严,右手扶腰,左手擎卷,目视远方,气宇轩昂。座侧镌有列宁的赞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伫立像前,心潮起伏,高山仰止,敬意油然而生。远处,青山隐隐,烟岚翠霭;四周,绿树修竹,苍翠欲滴;看,山花灿烂,彩蝶翩翩;听,蝉声如潮,鸟鸣啁啾。小诗低吟,山野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醉一回,秀才连声道,牵强、牵强……话音未落,笑声一片。叫着旧时的绰号,分外亲切,欢声笑语里,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夫子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大家伙边走边听他娓娓道来。且说4亿5千万年前,此地原为一片汪洋,随着频繁的地壳运动,几经沧海桑田,终成高山,古称华山,山腰有洞,因在山之阳,故名华阳洞。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于此,圆寂后,其弟子遂将山名改为褒禅山。谈笑间不觉已近洞前。放眼望去,洞之左,石碑上赫然镌刻着“华阳洞”三个大字,笔力雄健苍劲,颇见功力,乃王安石手迹;其右“天下第一名洞”碑刻则是舒同手体;石壁上历代摩崖石刻,字迹依稀可辨。抬眼望,悬崖峭壁上有千年青檀古树数株,树根外露,石包树、树抱石,可谓天下奇观。信步穿过汉白玉小桥,随夫子进入前洞,逆王公当年游洞路线而行。 入得洞内,顿觉凉意扑面,身心为之一爽。夫子推荐说,瞧这华阳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河,谓之天河,洞中泛舟,情趣无穷。大伙欣然登船,泛舟天河,看,两岸怪石嶙峋,河中石影倒挂,神奇虚幻,乐不可支。优哉游哉,70米水道已尽,弃舟上岸,但只见,洞道曲折幽深,钟乳千姿百态,移步换景,“莲花倒影”、“枯木逢春”、“织女晾纱”、“莲台瀑布”……令人目不暇接。 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华阳洞留住了我们匆匆的脚步,也留住了我们浮躁的心,呼吸变得诗意,思维变得透明。轻抚“荆公翰墨”,似沾墨粉,散发着淡淡墨香。面对“立志碑刻”,诵读镌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不由得遐思迂飞,神游千古,多想让时间停留在北宋的晨昏,去触摸先贤思想的脉搏。 过了栖凤关,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已到“荆公回步”处,当年王安石一行5人打着火把从后洞进入,因“不出,火且尽”,在此返回。抬头看,又是一景,“安石古砚”惟妙惟肖。秀才引经据典,据《宋代笔记》记载,王安石善书法,精绘画,又任当朝宰相,有人投其所好,将一方价值连城的宝砚送他,王安石当即拒收。小画绘声绘色:“纵观古今,王公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遗产的宰相。书法大家黄庭坚,虽反对变法,却赞其人品曰:‘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夫子赞不绝口:“王公高风,旷古一人,想当初,在反对其新政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罹祸时,好友们噤若寒蝉,避之不及,唯有王安石,上书皇帝挺身相救,坦荡胸怀和雍容气度可见一斑。 ” 伫立在“吟诗台”前,驻足在“警钟厅”内,低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秀才感今怀昔:“繁华瞬间,刹那芳华,感古人自强不息,叹世人几番空忙,错把流俗当品位,误把冷漠当修养……”夫子笑着避开话锋:“历史长河,悠悠而逝,淡去了是非成败,跨越了地老天荒,但历史的烟云何曾暗淡王公昔日光彩,《游褒禅山记》作为高中必读课文,永为后世颂读,随岁月的增长而熠熠生辉。 ” 穿山而过,翻山返回,已近黄昏,血色的夕阳交织着火红的晚霞辉照在青山上,葱笼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不远处,褒禅寺的暮鼓已敲响,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禅意,置身其间,自有一种闲步芳尘数落红的淡散。能不感谢造物,让这悠悠褒禅山、幽幽华阳洞为喧嚣尘世注入一股恬静,把个纷繁世界,过滤得一派清澈。游山川胜景,缅贤达志士,重温王公文章,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