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黄州与王安石无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1987.02.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苏轼贬黄州与王安石无关
杨斌在《冯梦龙冤枉了王安石》一文中说,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苏轼在湖州做官,3年任满,回京去拜访王安石,但当时王不在相府,苏轼在书房里见到了王安石未完成的《咏菊》诗:“西风咋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当时思忖:深秋正是菊花盛开季节,怎么会“吹落黄花遍地金”?他信手写了两句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诗中颇含讥讪之意。王安石看了笑苏轼轻薄,学疏才浅,后来他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与王安石没有一点关系。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3月,苏轼上任湖州。当时朝廷中的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之流将苏轼的《谢上表》和在杭州吟咏的诗词,断章取义,汇集成册,上奏宋神宗。神宗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将苏轼逮御史台勘究,后称乌台诗案。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出狱,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
王安石在熙宁八年(1075年)再度拜相,次年二次罢相,退居江宁。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三月至十二月,王安石早已二次罢相闲居江宁三年。苏轼回京哪能上王安石相府拜谒并续《咏菊》诗呢?当时的宰相是吴充。冯梦龙冤枉了王安石。
当然,历史是历史,通俗小学是文学创作,允许有虚构与夸张,不能苛求其完全符合历史史实,但也不能与史实大相径庭。
令人遗憾的是《辞海》“苏轼”词条中也以讹传讹,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笔者写这篇短文,试图通过历史考证,廓清冯梦龙所散布的迷雾,纠正《辞海》中“苏轼”词条中的错误注释。
(摘自《博览群书》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