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坚持变法却不洗脸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3.30
【版次】第A24版(历下亭/文学副刊)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王溢嘉,专栏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即弃医从文,专事写作和文化事业工作,曾在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及《牛顿杂志》、《台北评论》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著作三十余种。
自我调控性低,好的一面是有原则、可以信赖,坏的一面则是固执、不近人情。
北宋的王安石有两件事为后人所知,一是他的变法,想借整顿经济来强国富民,在遇到顽强的抗拒时仍坚持理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但最后变法失败,落得刚愎自用之讥;一是他有很多怪癖,譬如不修边幅、不洗脸,不注重生活享受,据说吃饭时只夹他面前的菜,不管那是什么菜,穿衣也是有的穿就好,不管那是什么衣服。
苏洵曾写过一篇《辨奸论》,说王安石如此不近人情,很可能是“大奸大恶”的一种迹象。但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说王安石其实是一个“自我调控性”相当低的人。“自我调控性”意指一个人调整其内在渴望(或理念)以符合社会情境要求的程度。研究显示,一个人自我调控性的高低有相当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他的某一种行为(譬如不修边幅)推断他在另一范畴的可能表现(不讲究美食)。当情境要求与个人理念发生冲突时,自我调控性低者较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就好像文天祥所说的“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他较不会也不喜欢迎合外在需求,较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观感,不管情境如何变化,他都我行我素。从好的一面来看,自我调控性低者是有原则、真诚、可以信赖;坏的一面则是固执、无感、适应力低、缺乏弹性、不知变通。
在生活细节方面,研究显示,自我调控性低者不太注重自己、交往人士、衣食住行用品的外在形象(是否名牌、美观等),他看重的是内在质量。与人交往,让他最感到不满的是别人对他人格的怀疑和批评。在面对挫折时,他不会到热闹的地方寻求刺激,而比较喜欢找知心的朋友来抚慰情绪。
在了解现代心理学的这些研究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会说王安石是个自我调控性很低的人了。他对变法的坚持与失败,还有他那些不近人情的怪癖,其实是“一体的两面”,都是低自我调控性生动而具体的表现。在看似复杂而矛盾的行为表象后面,经常存在着一种更基本的人性特质。从自我调控的角度去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人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王安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