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劝好友别考公务员

王安石劝好友别考公务员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1.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河北青年报

【出版日期】2013.01.22

【版次】A27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在王安石的劝说下,催生了北宋教育家吕希哲

有一个数字让人惊讶,媒体报道说,“150万人参加了2012年度公务员招聘考试,应聘区区12000个职位。比2011年增加了20万人”,平均100多个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个“货”字,再明白不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贪图这个“货”字的,宋代名相王安石对此就很不以为然。

劝好友“勿事科举”

宋仁宗晚期,太学里有个学生叫吕希哲,家世显赫。祖父是仁宗宰相吕夷简,父亲吕公著,神宗时期曾累官至御史中丞(相当于中纪委一把手),哲宗初期,又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为辅政大臣。像吕希哲这样的高干子弟,又在太学就读,走科举,入仕途,当干部,恐怕是早已设定好的人生之路了。

吕希哲在太学就读期间结交了一帮至交师友,有张载、程颢、程颐等学界名人,其中,他与年长他15岁的王安石关系最铁。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这几年间,吕希哲一路跟随游学,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

1057年科举考试前夕,他征求王安石的意见,“他日稍成毛义志,再求师友究渊源”。王安石沉吟了片刻,一反常态地“劝其勿事科举,侥幸利禄”,而吕希哲居然也一反常态地听进去了,“遂绝意进取”,干部不当了,“独抱遗经唐处士”,一门心思去研究学问。(见《荥阳公说》、《古圣贤像传略》)

这让人心生疑窦了,你王安石走的科举仕途之路,考中进士,然后当干部,官做得一年比一年大,为何反劝自己的好朋友别去考公务员、别当干部呢?对此,后来南宋朱熹曾批评王安石“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

不是当干部那块料

窃以为朱老夫子批评得过头了,其实答案很简单,王安石有识人之明、懂为官正道,什么人可以当干部,什么人不可以当干部,应该如何当干部,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吕希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秉性恬淡质朴,不善钻营,爱读书,受“二程”影响颇深,骨子里是个做学问的,其学术主张是“修身为本”,强调“正心诚意”。他跟随王安石游历时,曾写诗表达襟怀与人生理想,“世路崎岖饱经历,始知平地是神仙”、“行林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任使终身卧安乐,一毫何费养天真”,等等。从这些诗句里,我们不难发现,吕希哲是一个亦儒亦道亦神仙的旷外之人,这种性情的人混官场是混不开的。

王安石在吕希哲的学业、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时,已然在官场滚打了许多年,既知道官场的水太深,又了解朋友的秉性所长不在利禄而在治学,因此劝他别当干部,搞教育当老师则绝对称职。这就是王安石的识人之明,曰“择术”,人当尽其长,适者用事,不适者避之。

王安石论干部素质

在《答司马谏议书》里,对司马光指责其“侵官”,王安石反驳说:“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的“议法度”又是指什么呢?后文解释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也就是说,那时做官的大多不务正业,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朝廷用人的法度需要重新修订,合格的积极任事的干部上,不合格的没有能力完成职责的干部要让贤。

显然,王安石对于干部素质的理解,与孔子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是一脉相承的。所谓“陈力就列”,就是要求担任一定公务的人,必须具有主体自我的责任感,有自知之明而又有明确自主意识,细化一下,不外乎三点:自我能力的评断感,自我良心的公正感,自我人格的完善感。是一种主动性的任贤使能。建议大家参阅王安石的著名文章《读孟尝君传》,其中就有这方面的精辟论述:徒有虚名的在位者,一定会给岗位职责带来祸害。

当然,王安石所认为的官场需“长君子,消小人”之说,自有他的局限和矛盾之处。譬如我们今天的理解,有能力当个好干部的,未必就都是君子吧,没有能力当个好干部的,也未必都是小人。再譬如王安石劝吕希哲别当干部,吕希哲非但不是传统价值观所认定的小人,恰恰相反,他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君子呢。

在王安石看来,吕希哲不适合当干部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自我价值取向是“修身”而不是“国计民生”,前者是“贤”,后者是“能”,吕希哲是贤有余而能不足。

催生一代教育家

作为至交好友,吕希哲对于王安石的劝说一直牢记在心,在差不多四十年里,坚持不参加科考,也拒不当干部。直到53岁那一年,也就是1089年,他父亲去世,为完成父亲遗愿,才勉勉强强答应到兵部谋了个员外郎的差事,算正式当干部了,自我解嘲曰“差强人意汉将军”。

这时,王安石早已作古三年,不算失信于好友。

后来吕希哲受到范祖禹的推荐,从到崇政殿给宋哲宗说书开始,果然未出王安石所料,吕希哲当干部当得一塌糊涂。

先是擢右司谏,被御史弹劾,说他不是正规渠道出来的(非科举出身),不能老在中央待着,于是外放知怀州。因为吕希哲不会逢迎,又无政绩,很快被贬谪居和州。宋徽宗继位初期,吕希哲复出继续当干部,召为光禄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可吕希哲根本不懂该如何当干部,1102年“旋遭崇宁党祸,夺职居淮、泗间。”

看到了吧,吕希哲前后做了不到十三年干部,基本没干什么事,他原本不适合当干部的。

倒是学问一天比一天做得好了,每天坚持读《易》一爻,授徒讲学。他主张为学“不主一门,不私一说”,遂成吕氏家学的基本特征,他自己也成了一代教育家。不能不说王安石是有识人之明的。

现实的启示是:莘莘学子在挤公务员独木桥之前,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当干部的料,能不能达到“陈力就列”的要求。因为一旦当上干部,就必须履行国家社会赋予的公共责任,而公共责任,在出色地完成职责、在要求内省自强,确保公德和谐、在实行社会公正。若一味贪图干部职业的安稳、薪酬待遇的优厚、身份地位的虚荣,则错谬大矣!

文/赵炎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