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是非恩怨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是非恩怨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3.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出版日期】2009.03.24

【版次】第B04版 (档案解密)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从小就喜欢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先后任多个地方官。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他推行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司马光,字君实。司马光少年时和王安石一样,读书也非常用功,很早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20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司马光先后从政48年,官至宰相。

司马光在谈到他与王安石十数年的交往时,认为自己于王安石,应当算是益友。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他们还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

但好景不长,两人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了分歧。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由于国库空虚,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王安石认为:“造成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司马光则反对道:“你所说的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头上的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事情不是这样。只要善于理财,就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大不以为然,他反驳道:“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进行变法。司马光作为大臣,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发现改革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时,他开始用激烈的言词弹劾王安石;而作为好朋友,他又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谕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王安石在与宋神宗的谈话中对司马光这位好友“赐之诲笔,存慰温厚”。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又与王安石因变法之事绝交,司马光坚辞枢密副使,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

虽然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破裂,但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后者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王安石逝世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各项重大的分歧,都以维护宋王朝为出发点,毫不涉及个人的利害冲突。 (摘自《天天新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