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的茶故事与法思想

王安石的茶故事与法思想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6.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甘肃法制报

【出版日期】2011.06.27

【版次】第A4版(法治文萃)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龙域少主

宋代彭乘著的《墨客挥犀》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时,有一次去拜访当时的点茶大师蔡襄,即蔡君漠(宋代茶书《茶录》的作者)。蔡襄久仰王安石大名,想在茶艺上得到他对自己的赞许,于是用极品茶,亲自洗涤茶具煮水点茶,招待王安石。只见王安石随手取出一包叫“清风散”的药粉,调入茶汤中痛饮起来,还怡然自得慢声地说“大好茶叶”。蔡襄吃惊之余,“大笑,且叹公之真率也”。

从中,许多人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不懂茶道、不善品茶的人。而另一则故事中,王安石则是一位茶艺精通的人。据冯梦龙著《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讲,在苏东坡被谪迁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与他饮酒话别,并告诉苏东坡自己患“痰火之症”,多方求医,均不奏效,唯有用长江三峡的瞿塘峡之水,烹煮阳羡茶才有效果。阳羡茶已有,想让苏东坡代为汲水一瓮。不料苏东坡从四川返回时沉湎于三峡壮丽风光,直到船至下峡时才想起王安石汲水之托。时因三峡水流湍急,无法回溯,只好在下峡汲水一瓮,给王安石送去,自以为王安石难以分辨。王安石煮水冲泡阳羡茶后发现茶叶现色非常慢,又看茶汤,立即指出此水并非自瞿塘中峡,而是取自下峡。苏东坡不由大惊失色,便问王安石“何以见得”,王安石道:“上峡之水性急,下峡之水则缓,唯有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以为老夫此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茶味太浓,下峡水煎则太淡,唯有中峡水适中,恰到好处。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便知是下峡水了。”苏东坡闻言,既感到惭愧,又佩服不已。不管王安石是否精于茶道,但他一生写了不少咏茶、饮茶的诗文却是事实。

茶事不仅体现在茶艺、茶道方面,自茶事兴盛起,就一直被视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开始征收茶税,建立茶税法,之后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还是以王安石为例,他对国家榷茶立法方面的主张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他在《议茶法》一文说:“国家置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而有非之者,盖聚敛之臣,将尽财利于毫末之间而不知予之为取之过也。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夫夺民之所甘,而使不得食,则严刑峻法有不能止者,故鞭、朴、流、徒之罪未尝少弛,而私贩,私市者亦未尝绝于道路也。既置榷茶之法则凡此之为患,皆可以无矣。”

在此,首先体现了王安石所主张“权时之变”,“因势就民”,“变更天下之弊法”,立“善法”以治天下的思想。他强调立榷茶之法“于方今实为便”,也就是要改变当时在茶叶交易上出现的“夺民之所甘”、“私贩”的弊端,并制定“善法”以治之。这不仅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有利于当前的富国强兵,与其解决当时“财力日以穷困,风俗日以衰坏”的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最终变法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其次,他这里提到的“于古义实为宜”,实际是在讲立法只要符合“先王”为政、立法的精神即可,即“法其意”,而不是为“古义”所拘囿。摘自《法治周末》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