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的浙东穿山半岛情结

王安石的浙东穿山半岛情结

作者:陈定荣 出版日期:2013.07.31 点击数:0

【作者】 陈定荣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3.07.31

【版次】03版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浙东宁波穿山半岛的名称与宋代变法宰相王安石有关。穿山者,因王安石在任鄞县令上开凿“穿山碶”得名,后人从而把浙江东端的整个半岛命名为“穿山碶”。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抚州临川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二十七岁时出知鄞县(今名鄞州,包括宁波市绝大部分),体贴民情,贷谷与民,颇有政绩。尤其重视穿山半岛沿海的开发,以勤政爱民的高度热情亲赴北仑海乡,修筑堤塘堰碶,视察水利工程。留下了王公塘、荆堤与穿山碶等著名的历史遗迹,被宁波人民永远纪念。

古代县令最主要是抓农业经济,如何增加农田,改造盐碱土壤,是地方官的首要任务。自王安石任鄞县令以来,公务繁杂,尤其是鄞县东部沿海咸潮的侵扰,对地方农耕的破坏,反复无常,祸患无穷。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苦无对付良策。一日秉烛夜读,至三更和衣入梦,见一白胡子长者,授以围堤塘分隔陆海,穿山岩建碶来节制咸淡之水的方法。王公依言定点开凿穿山碶基,但凿到黑色巨岩,坚硬无比,斧凿久不能下。又梦神人说,需有人血洒于岩石之上,方能凿开。王公惊醒,立志为地方百姓建功立业,暗萌献身之心。即招呼两位水(利工程)师,嘱托修碶后事。王公的壮志感动了水师,就在王公翌日来到山崖之时,其中一位水师抢先跃向黑岩,以热血染红了岩块,只听到一声巨响,黑岩崩裂,穿山碶得建成功。既而围筑堤塘。从此,半岛的土地淡化,稼穑丰收。当地乡民在穿山碶旁造了王公祠与水师殿,来纪念为民谋福的王安石与英勇献身的古代工程师。不仅如此,北仑柴桥(穿山现属地)人民还专门建造了一座纪念王荆公的紫石庙。

自王安石知鄞县后,引领人民兴建鄞东海塘,在芦江等出海处建造碶闸,节制海潮,垦殖稼穑。诸碶之中,以穿山碶的名望最高。它是穿山半岛重要的水利工事,直接关系到地方的农业经济。芦江大河总长35公里,流灌面积4万多亩,是柴桥地区的水利命脉。穿山碶就是王安石任上凿通山岩修建起来的,故又名“通山碶”。宋《宝庆四明志》载:“通山碶,……庆历七年荆国王公安石宰鄞时,凿山为之。”

王安石曾亲赴鄞东海乡,到过北仑的金鸡山、石湫、瑞岩一带。据《王荆公文集·鄞县经游记》记载:“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戊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今阿育王寺),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今大碶的石湫村地)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塔峙华岩禅寺)。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瑞岩之开善院(今瑞岩寺),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此行王安石自县府(今宁波市区)至万灵乡,登鸡山,下灵岩,至芦江,行程十余天。天雨冬寒,奔走在海乡,住宿于山寺,真实地记录了王安石兴建沿海地区水利的业绩。在王安石的指导与亲身带领下,浙东人民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渐渐使穿山半岛变成了富庶的粮仓。

王安石还修葺过浙东的著名淡水湖泊——东钱湖,据《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载:“北宋庆历八年县令王安石重建湖界,置碶石,除葑草,湖区逐步固定。”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环湖一周约45公里,全湖面积为2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3400万立方米。是浙江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比杭州西湖大四倍。有浙东第一湖之称。它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能灌溉鄞县、奉化、镇海、北仑等地五十余万顷农田。而且,宁波的大部分食用水也赖此供给。

穿山碶是浙东沿海的著名碶闸,它兼储水灌溉,排泄洪涝的功能,一千年来为地方的水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王安石开发的,功不可没。现在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穿山碶总因原河床过浅,泄水不畅,现在穿山碶要被拆除了。笔者研究历史文化的,曾向北仑区政府提议:在穿山碶旁建造一座纪念王安石与穿山碶的碑亭,以彰显古代贤臣的治水功德。2012年春天,一座灵秀挺拔、双层飞檐、十几米高的纪念碑亭终于矗立起来了。在这块十个世纪前王安石为之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过的地方,现在不仅是富甲浙东的福地,而且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名港之一的北仑港城。那里的老百姓深深地怀念着这位勤政爱民、推行改革的宰相。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