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客置酒》留佳话
【副篇名】翠琴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19
【版次】第A04版: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
关于王安石是否出使过辽国,史说不一,但据考证,王安石确曾路过平泉出使过辽国,并且留下过一首有趣的诗作呢。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两度出任宰相。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使辽因史籍佚失而无明载,然其文集中确有不少散见于各卷的使辽诗;他又曾任送伴使,并有诗作。因此王安石的使辽与使辽诗便成为后人研读中的谜团。据张涤云在《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一文分析,得知王安石确于嘉祐八年四月(仁宗逝世后)作为遣遗留物国信使使辽。
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之子李笺笔著的《王荆公诗》著云:“公多有使北诗,而本传及年谱皆不载。尝出疆……”经考证,《长编》中有八年残缺,其间王安石等使辽在这一段被遗漏了,这也是很客观的事情。
有史料记载,王安石曾两次辞使契丹,嘉祐五年因王安石辞行而改派王绎,嘉祐六年 “予(王安石)辞北使而唐公代往。”唐公即是嘉祐六年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张瓌的字。仁宗嘉祐五年(1060),时任度支判官的王安石还曾奉命担任陪送契丹使臣的送伴使,送伴契丹使者由京师至边界,有《送伴北朝人使诗》。而王安石于嘉祐八年(1063)四月(仁宗逝世后)作为遣遗留物国信使使辽的这次,应该是王安石确凿出使辽国的一次。
其《北客置酒》诗,内有“紫衣操鼎置客前”、“引刀取肉割啖客”、“獾脯豕腊加炰煎”、“小胡捽耳争留连”等句,应是在辽国境内为王安石等宋国使者设宴的情景。《余寒》开头写道:“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极写漠北辽域虽春犹寒的情景,非中原地区所能有;且“征衣裳”三字,也点明了出使事。
这里把王安石出使途中,在塞北驿馆里饮酒的一首诗,抄录于此,与大家共赏。这是一首关于饮酒的很有趣的诗。
《北客置酒》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鞴稻饭随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擘臑薧与鲜。
殷勤勤侑邀一饱,卷牲归馆觞更传。
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
酒酣众史稍欲起,北客捽耳争留连。
为客止饮且少安,一杯相属非偶然。
诗的大意是说:
辽国高级官员双手捧着烹煮用的器物,放置在我们信使面前,
那锅子里盛装着用风箱吹火烧熟了的稠粥和稻米饭。
他们拿着锋利的刀子割取肉块给我们吃,那银盘的里面盛装着牲畜的肢脚,有的烘干了,有的很新鲜。
他们热情而周到地劝让我们尽情用餐。
这时候还有打猎归来的人,使我们举杯频频,气氛更加欢快。
宴席间摆满桌子的蔬菜和野果以及蜂蜜饴糖来自纯粹的天然,獾肉干和猪腊肉就像是现场炮制的一样可口而嫩鲜。
饮酒酣畅淋漓的信使们逐个的想要起身离席,却被陪酒的高官们揪着耳朵强留了下来:作为客人,不饮也罢,权且勿躁稍安,喝一杯酒并不是因为我们相逢相聚属于偶然。
此诗极写辽国官员的饮酒风习、宴饮特色和豪爽的性情。细细品味,我们仿佛看到当时那种热烈的饮酒场面和气氛,非常感染人、打动人,至今让人仍有历历在目之感。
关于诗中喝酒的地方,即“北客置酒”的地方,应该就是今天平泉一带。那时泽州之酒已很有名气,估计来往在这条宋辽驿路上的使臣们都会心中有数,而辽国的官员们应该也愿意在美酒的产地之驿馆款待宴请北宋嘉宾,岂不是来得更骄傲些?更不要说那种宴饮的特色和饮酒风习在今天此地人们眼中也并不陌生。岁月流转至今,许多风习仍有历史的影子,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发生在古泽州平泉的关于宋辽两国使臣的一个饮酒佳话。
专稿
中国皇家酒文化研究院
承德避暑山庄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