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乌纱帽的由来:因为京城灰霾大?

乌纱帽的由来:因为京城灰霾大?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1.24 点击数:0

【副篇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北宋名臣出门要戴皂纱帽

【报纸名称】:半岛晨报

【出版日期】2013.11.24

【版次】第B11版 半岛星期天历史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乌纱帽是怎么来的?原来还和天气有关系,在唐代、北宋时期,因为京城的风沙大,灰尘多,因此出现了用皂纱遮面的帽子,这也就是乌纱帽的前身,又名重戴。而到了南宋,因为都城迁往江南,江南气候温润,灰尘不多,这种帽子又渐渐消失了。

乌纱帽的前身叫“重戴”

在帽子外又罩了一层皂色的纱

“重戴”,是唐宋文献中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揭示了有趣的、为后人遗忘的历史细节。宋人笔记中不仅频频评论这一概念,且提及之时会带有一种唐人所没有的郑重。

《宋史》“舆服志”里如此解释:“重戴,唐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颔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 ”由此可知:“重戴”是唐代士大夫开启的风气。

其具体方式,则是在幞头(折上巾,乃是乌纱帽的前身)之上再加一顶帽子。加戴之帽的最大特点,是“以皂罗为之,方而垂檐”,即帽檐上悬垂着一片方形黑罗。此外,此帽乃是紫色衬里,帽下缀有一对紫色丝编的系绦,戴帽人将系绦于颔下打结,由此将帽子固定住。这种帽子是前代“大裁帽”的沿袭,而大裁帽本来是普通庶民所用的帽具。

对于加于幞头上之帽,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叶梦得《石林燕语》中有更为具体的说明:“今席帽、裁帽分为两等,中丞至御史与六曹郎中则于席帽前加全幅皂纱。仅围其半为裁帽。非台官及自中郎以上,与员外而下,则无有为席帽,不知何义。而‘裁’与‘席’之名,亦不可解。 ”按其说法,必须达到一定官阶才有权戴垂纱之帽。垂纱之帽又分两种样式,在帽檐周遭挂满一圈乌色纱或罗,叫“席帽”,仅限于“中丞、御史与六曹郎中”等高官;只围挂一半,则叫“裁帽”,为更低阶的官员们使用。

皂纱帽是远行时佩戴的帽子

用以阻挡旅途中的风尘

首先应该认识到,帽檐悬垂纱罗之帽,在当时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帽具。北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帷帽”一条即谈道:“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此。 ”在宋代,男性士大夫普遍使用一种围有黑色或蓝色长纱的帽或笠,目的在于通过长纱来阻挡尘沙,是长途赶路时专用的。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位戴如此垂纱帽的形象。一位脸呈正面,此人骑马刚刚出城门,头戴一顶斗笠式的带檐帽,檐下垂有一圈半透明软纱,长度直至肘部,不过这圈垂纱可以从正面分开,令戴帽人能够随时撩开纱帷看清眼前的世界。戴帽者一身长袍,显示其为一位男子。他前有男仆控马,后有男仆挑着担子,看来正是“远行”的“士人”。画中另两位均为背影,同样是一袭有身份男子所穿的及踝长袍,骑马而行,不过帽下的半透明围纱较短,仅过肩头。三人帽上的垂纱均绕檐一周,应该就是“席帽”。

于是,画卷还让我们得知席帽、裁帽的帽式,大致接近斗笠的形状,这与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一致:“席帽,永贞之前组藤为盖,曰‘席帽’,取其轻也。后……乃细色罽代藤,曰‘毡帽’。”(唐李匡《资暇录》)“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众多,帽具也多种多样,但仅有三人戴席帽,且都是走在出城的路上,男仆或挑担相随在后,或扛伞步行于马前,此般描绘印证了《事物纪原》所言。在民间,垂有纱罗的帽具一直都是“远行之服”,目的在于遮蔽路上难免的土尘。

唐代时期长安城沙尘严重

士大夫出门流行戴“重戴”

实际上,在唐代,席帽已然十分普遍。典型如唐人牛僧孺《玄怪录》所录“张老”故事中,张老给韦恕“一故席帽”作为凭信,让他去扬州药肆中取钱。同理,“仅围其半”的裁帽同样是民间通行之帽具。

据记载,五代前蜀后主王衍喜欢微服出宫,到酒肆、倡家玩乐,又讨厌被人识破,便“好戴大裁帽,盖欲混己”(《五国故事》),甚至为此而“下令士民皆著大裁帽”(《资治通鉴》)。

大约因为长安城中皆是土道,扬尘严重,自中唐起,京城的士大夫便形成了一个规矩:只要出门,即使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城中四处来往,也一律须戴席帽。士大夫都要戴“幞头”,再于其上加席帽,等于戴了双重的帽具,于是出现了“重戴”这一叫法。如唐人薛调所撰《无双传》中即提及:“午后有一人重戴,领妇人四五辈,欲出此门。街中人皆识,云是租庸使刘尚书。门司不敢放出。 ”

北宋时期汴梁风沙大

因此承袭唐风戴垂纱帽

到了北宋时期,京城高官出行时均戴垂纱之帽。对此,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解释得很清楚:“唐时席帽,乃举子所戴”,“至本朝都大梁,地势平旷,每风起,则尘沙扑面,故侍从跨马,许重戴以障尘。”东京汴梁风沙很大,北宋承袭唐风,官员一律以骑马作为出行方式,所以戴席帽、裁帽来挡风沙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不过,据《石林燕语》中记载:“五代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 ”就在宋太宗淳化(990-994)年间,朝廷正式下令,宰相等高官在京城中来往时需戴席帽、裁帽。这一规定显然意在体恤朝臣们的辛苦,考虑到他们走在东京土路上时避尘土的实际需要。不过,由此而促成的形势乃是,京城官员们使用这类帽具的方式被制度化,人人都需遵行。

关于北宋京城官僚使用帽具的情况,文献中不乏介绍,概括地说,自北宋初期就形成了定制,重要机构的五品以上高级官员出行时都要“重戴”,即在幞头之上再加戴垂纱帽。

垂纱帽还分为两等,最高级别的官僚如宰相等戴席帽,即帽檐周围垂吊一圈长薄纱;较低级别的官僚则戴裁帽,即仅仅在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

“重戴”北宋时衍生为“重盖”不仅戴帽还撑伞

唐时出现的“重戴”这一词语在宋代又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意思,“京城士人旧通用青凉伞。祥符五年,始诏惟亲王得用之,余悉禁。六年,中书、枢密院亦许用……既张伞而席帽仍旧,故谓之‘重戴’。 ”(《石林燕语》卷七)

自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起,只有中书省与枢密院的重要官员可以与亲王们一样,出行时由侍从在马后高擎伞盖相随。这样一来,高官骑马出行时,不仅头戴席帽,而且身后还有人为之张举着伞盖,于是,重戴便被理解为“既有伞,又服帽”。如此的样式也叫“重盖”:“在京百官席帽,宰执、皇亲用伞,呼为‘重盖’。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

由于“都城内,非执政大臣、宗室,并不许张盖”(北宋王得臣 《麈史》),整座东京城里有资格 “既有伞,又服帽”之人寥寥可数,所以,如此的“重盖”形象便成为身份尊贵的象征,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成为士大夫所能获得的最大成功的象征,引时人无比艳羡。

南宋时期江南气候温润

“重戴”制度名存实亡

到了南宋时期,京城(临安)官员改为乘轿出行,同时,江南气候温润,城市中的道路均铺砖,用于在马上避风尘的席帽、裁帽便没有了用场。于是,在北宋时期备受重视的“重戴”制度便名存实亡了。虽然“中兴后,御史、两制、知贡举官、新进士上三人,许服之”,但从文献来看,这一规定并未认真执行。

如此说来,所有那些让我们迷恋与缅怀的北宋伟大文人政治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曾戴着席帽或裁帽,以一方黑色的薄纱遮护住面容,骑马走在东京的繁华道路上。对于今人来说,这可真是出乎预料的别致景象。

摘编自《看历史》

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周代到明代都是70岁

我国古代的退休年龄,从周代开始到明代,都是70岁,到了清代才改为60岁。《礼记·曲礼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这里的“致仕”,就是如今的退休。

身体不好也可提前退

秦汉沿袭周例,《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东汉会要》中就记载了几位因病离职的高级官员,这个时期的退休制度已经基本规范,退休年龄和退休待遇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 ”但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 ”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

宋元明各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

清朝高级武官终身制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文件才可以退休。所以,很多人别说六十,七十岁也难以退休。

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但屡请不准。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特意下诏:“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直到徐元梦八十四岁卒于任上,才算了事。

清朝的武官则“自副将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罢斥”,但这条规定,对提督、总兵之类的高级武官依然不适用,他们都是终身制。 据《山东商报》报道

南宋刘松年的《七子过关图》(局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