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慈孝地标肯定要保护好
【副篇名】王安石的小女儿鄞女因病夭折后,就葬在祖关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15
【版次】第A19版:副刊·人文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位于祖关山上的祖关亭
祖关山边一处古碑边,一根建筑工地的粗大管道横过
北宋以来,宁波南郊城外的祖关山就成了人们眼中的风水宝地、“清凉世界”,因而渐渐成了明州城郊的墓葬区。
其实,祖关山看上去很不起眼,不过是平原突然凸起的小山冈而已,因为山上有崇法寺,所以祖关山亦名崇法寺冈。据考证,崇法寺建于宋乾德间(963-968年),世称佛教十七世祖“四明佛祖”的法智大师在此“坐关”而逝,于是得名“祖关”。而在此之前,从汉代到六朝,这里便已形成了墓葬区域,1958年宁波修建火车南站时,就曾发掘清理了从汉代到六朝的百余座古墓。
昨天,有读者报料称,祖关山墓葬区遭到了周围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的野蛮破坏,于是,本报记者就此实地探访并且走访了有关部门。
记者 耿晶 摄影 记者 贾东流
祖关山遭施工破坏?
祖关山区域历代以来就是宁波有名的墓葬地,后来逐渐堆成小山头。宁波市海曙区文保所的周东旭昨天告诉记者,“古代的宁波城,面积并不大,祖关山就是离城最近、最高的小山,所以很多宁波先民都把这里当成了‘风水宝地’。”
唐大中三年(849年)前,这里曾建有焚化院,作为僧人死后的焚化之地;大中三年后,改为崇法寺。
一位业内人士则有另外的说法,称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坟砖和墓碑来看,祖关山在元、明时期是僧人的集合葬地,明清以后平民百姓才开始在此处落葬。之前,葬于祖关山的则不乏名人大儒,有文献记载,东汉董黯的母亲淑德夫人、北宋王安石幼女和南宋魏王赵恺妃等均葬在祖关山。后来,被称为“史学大柱”的清代史学家兼文学家全祖望也葬于此。
1961年,祖关山墓葬群被公布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么看来,祖关山在宁波历史上是应该有重要地位的。”昨天,有读者打进本报热线,在列举了祖关山的诸多重要性之后,告诉记者,“目前,在祖关山区域施工的建设单位野蛮施工,导致不少墓碑受损,就连标志它身份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碑也随意乱丢在了一边。”
接到读者的报料之后,记者当即赶往祖关山区域。但在围绕祖关山区域绕了几圈之后,并未找到如读者所描述的场景:一根黑色很粗的管子穿过了一块墓碑,这个墓碑上还有文字,根据判断至少是明代的。
之后,在跟报料读者几次电话沟通之后,记者终于在一道隔开工地与祖关山的围栏一侧找到了读者所说的“遭到破坏的墓碑”,而散落在地上的“文保单位”的石碑几经寻找,依然没有找到。
“这个也看不出是墓碑呀,一般人肯定会以为是普通石头。”本报摄影记者有些失望。
宁波城内慈孝文化的地标
据悉,当年宁波修建火车南站时,曾发掘出汉代董黯等古墓百余处,出土有铜虎子、玛瑙装饰品、陶器及中原地区所制的“唐三彩”等文物。随后,相关部门分别于1996年、2003年、2010年及2012年对古墓群进行了4次抢救性发掘。1996年7月和2003年8月,在为配合南郊公园和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分别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清理了14座墓葬。墓葬群大体可分为泥墙墓、砖室墓和土坑墓3种类型,其中最早的为六朝古墓。而2010年11月20日和2012年12月20日进行的两次抢救性发掘,则分别发现了13座上至唐代下至明、清的古墓和1座水井,并首次发现了吉祥纹饰和星象图案墓砖以及十余座墓葬。
曾独立主持祖关山区域考古发掘的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丁友甫告诉记者,祖关山在宁波老百姓心中具有地标性作用,所以“我们把大约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围起来了,也再三跟建设施工单位强调,这一区域不能动,是要作为祖关山遗迹保存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丁友甫口中的这块区域,的确被蓝白色铁板围了起来。
昨天,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对宁波文化颇有研究的民间学者,其中一位一听记者提到“祖关山”三个字,就马上表示,“这是宁波城内出现的第一个与慈孝文化有关的地方。”
原来,东汉的董黯是著名的孝子,他父亲早亡,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董黯的母亲在病重时告诉儿子,说是自己想喝家乡的溪水了,董黯一听就去几十里外的大隐挑水救母,天天坚持,直到母亲转危为安。汉和帝听说了董黯的故事之后,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并于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的诏书,想要诏他入朝当官,但董黯拒绝了,之后他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
东汉延光三年(124年),董黯被敕封为“孝子”并立祠以祀,现在的祖关山上的“董孝子庙”为清嘉庆道光年间所建,庙东有董母墓。
这位学者还说,清代万斯同曾有词云,“胜日寻幽出祖关,风情鸟意此中间。虽无花榭供芳蝶,幸有松坡当小山。”宋朝诗人乌斯道也曾对董孝子庙有如此描述,“断碣有诗王相国,古祠无主董征君。野桥一望皆春水,老树千年独暮云。”
王安石与祖关山的“缘分”
这位民间学者说到祖关山,还提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人物——王安石。
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王安石,世称王荆公,庆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047年,他到鄞县做知县,在任三年左右。
鄞县上任之后,王安石对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一年恰逢丰收年,于是他决定“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为浚治渠川,使水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为此,他用了十多天时间,跑遍鄞县境内“东西十有四乡”,劝导乡里疏浚川渠。
除了青苗法之外,王安石在某种意义上还把鄞县作为了自己变法的试验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皆进行了改革尝试。
王安石的小女儿出生在鄞县,只活到一岁零两个月就得了一场重病,最后不治而殇,葬于祖关山上。王安石在女儿下葬时专门作了一篇墓志,看似简单实则有很深的感情,“鄞女者,知鄞县事、临川王安石之女也。庆历七年四月壬戍,前日出而生;明年六月辛巳,后日入而死。壬午日出,葬崇法院之西北。吾女慧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噫!”
女儿离世两年后,王安石解任要离开鄞县,离开前,他专门在一个夜里坐船与女儿告别,“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就这样,王安石把自己心爱的女儿留在了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