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百姓受害大?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0.30
【版次】第A23版:旧闻新读·内幕
【入库时间】20140330
【全文】
神宗缺钱
宋朝建国以来,就养着大量的亢官,亢兵。还高祭祀,拜神敬鬼。太宗还发动2次讨伐辽国战争,后面几个皇帝在任时候,常与辽国、西夏冲突。这一切,需要钱。皇帝们也不知道精打细算,挥霍奢侈。所以日子越来越难过。所以北宋以来的改革特别多,天天折腾,一直到灭亡。
宋神宗刚登大位时候才十七八岁,热血沸腾,希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西敲西夏,北杀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光宗耀祖。打仗需要钱,但是国库空得连祭奠先帝的钱也没有了。这个年轻皇帝那个急呀,就像急等着结婚但是买不上房子的80后一样。
这时出来个改革大师王相公,说我能帮您搞到大量的钱,而且还不用加重税收。换你是皇帝,你不高兴吗?
国人最擅长的是把简单事情搞复杂,其实再复杂的事情一旦简单化,马上现出原形。变法的本质就是划拉钱,为了国家(其实是为了皇帝)富裕,其次才是考虑百姓富裕(甚至不考虑)。
但是一个社会,在生产力没大幅度提高以前,财富总量是一定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王安石忽悠年轻气盛的神宗皇帝说有妙计,可以使得国家富裕,百姓富裕,还不用加赋税。王安石提出许多新颖的治国理论而名噪一时,年轻的宋神宗也被他的理论所深深吸引,问他你能让朕成为唐太宗吗?王安石投其所好说:“得到我陛下可以成为尧舜,唐太宗算老几”。
变法搞钱
熙宁元年仲冬,行郊天礼。
辅臣奏道,河朔旱灾,国用不足,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南郊以后,别再扯这个了(不可再循故例)。
神宗不爽,让学士们商议讨论。
一场精彩的对话开始了。
司马光道:节约闹革命,一切都摆平。
王安石道:没钱花关键是不会理财,光靠省钱不会拥有钱。
司马光道,“甚么叫做善理财?无非是巧妙计算,横征暴敛罢了。”
王安石道:“不必加赋税,照样能收入大量的钱,那才算是理财好手。”
司马光笑道:“天下哪有此理?天地生财,止有此数,官府多一钱,民间便少一钱。”
简单的道理。司马光是正经过日子的人,不善于跳跃式思维。而王安石则超越常规,不按照牌理出牌。
但是求钱心切的神宗赞同王安石,全权委托王同学办理。
王安石先设置变法的指挥调度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变法计划多出于此。在性质上应属于财政部门,可见王变法的初衷就是搞钱。一年后,该机关被裁减,职能归并于中书省。
王安石陆续推出他的经济领域全方位改革。
关于民政方面:青苗法、免役法。关于财政方面: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
关于军政方面: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关于科举、教育方面:废诗赋帖经,改试经大义,创太学生三舍法,以及王安石自撰颁布的《三经新义》。
这个“新法”一点也没涉及官僚体制方面的变动,而这恰恰是变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祸害最大的,当属青苗法。此法指导思想是,剥夺豪强高利贷,改成由国家放贷款,相对低利息地放给农户,既解决农民燃眉之急,又增加了国库收入,还防止农民因还不上高利贷而被迫让豪强兼并土地。
具体做法是,将地方官府的“常平仓”、“广惠仓”(国家储备粮库)的粮食拿出来做本钱,在青黄不接时候,贷粮食或现款,一年两次地贷给农民,加利息20%,每年贷2次,利息总计为40%。等庄稼收成后,农民再向官府连本带利地结算。
民间借贷月息高达六分,所以王相公认为年息2分应是很优惠的。他再三强调,是否贷款应处于自愿,不得“抑配”(强迫借贷)。
一举数得,看起来很美。
但事实证明王安石做了一件大蠢事。
新法变味
他一边说不得“抑配”,一边又大力表彰放贷多的地方和官员,对发放贷款少的官员,严厉斥责,甚至降级贬窜。这就逼迫官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将贷款发放下去。你不贷款就是对新法态度有问题,就是对抗朝廷,后果很严重。
你千万不要认为官员们害怕和
阻挠变法改革,相反,他们最喜欢这
样折腾,否则,哪里有好处可捞?
实行青苗法后,各地衙门经常出现这样一幕:衣衫褴褛的农民走进官府,怯生生地说,老爷,小民想贷款。
胥吏拿出一张表,说签字吧。
农民道,小的不认识字。
胥吏道,那本官给你代办。
农民道,谢谢老爷。说着把红包递上。
等到了还贷时,农民发现自己要多掏若干钱,辛苦一年,所剩无几。因为多了层层关节,所以必然出现层层剥皮。等到了最低层的农民手里,原本应贷10两银子,结果只剩7两。
一年两次,一次利息2分。一年就是利息4分,再加上好处费,胥吏盘剥等,比豪强的高利贷甚至还刻薄。有的地方官府刻薄,竟然达到了35分利息。
而且,王安石还犯了个逻辑错误。那就是把特殊性当普通性。很多农民在种植庄稼时候,处于青黄不接,急需贷款。但是并非全体农民都需要贷款。当人家不需要,官府还必须逼迫人家贷款,到期连本带利息地还帐。
这就是王变法的“不必加赋,自增国用”吗?
王相公管理一个县,范围小,他可以照看过来。但他做了宰相,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想,从上到下,期间有多少关口?你凭什么保证执行政策的官员们能像你荆国公那样执法如山?他低估了制度成本,交易成本。权力寻租。集权体制下绕不过去的门槛。新法的各级执行者总是把灾难转嫁到小商小贩小民头上,弄得民不聊生。
如真想“杀富济贫”,制定免役法时完全应将原不充役的下等户和客户排除。但仍让这两群体纳钱,奥妙在于这两个群体虽然穷困,但户口基数大,纳钱虽不多(较上等户而言),“而户数至广,积少成多,役钱恃此而足。”仅熙宁九年(1076年)的免役钱余额(扣除官府募人雇役的开销)就达3926856贯硕匹两,如此丰厚的收入,再说不加赋而国库足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市易法使得小民商贩都叫苦连天,那些挑水、理发,卖粥、卖茶的,不交税钱就不能营业。税收层层加码,有的货物税钱超过了本钱,小商贩甚至于以死抗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官府富裕,百姓的负担大大加重了,尤其是本不充役的下户。据记载,当时百姓被迫“杀牛卖肉,伐桑薪,”不少地方还出现农民被迫拆屋的现象。
保马法更是荒唐,让老百姓为官府养马,马匹死亡要赔偿。连官府都办不明白的事情,百姓难道比官府还牛?
免役法逼着百姓掏钱免劳役和兵役,敲诈性更强,后果更重。保甲法动机是强兵,但是很多地方片面增加兵员和训练,“民二丁抽一,教以战阵”,每五天练兵一次,农民被损失钱财,耽误农时,结果不仅没强兵,反而是民更贫、国更弱了。
这些改革措施名义利民实则害民。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且天灾频频,全国各地异常现象不断出现。
门生死谏
终结王安石变法大业,并给予沉重一击的不是司马光,也不是苏东坡,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京城安上门的监门郑侠。他的壮举+皇帝的仁心=基本终结变法。
郑侠,字介夫,号“一拂居士”、“大庆居士”,生于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家住福清海口镇覆釜山下(今为牛宅村),后迁至县城西塘,因而人们又称之为“西塘先生”。治平四年(1067年),27岁的郑侠高中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
郑同学本来和王安石关系不错,早在王担任江宁知府时候,就十分赏识小郑。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立即提升郑侠为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司法参军,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凡是光州所有疑案,一经郑侠审讯清楚上报,王安石全部按照郑侠的要求给予批复,郑侠感激地把王安石当作知己,一心要竭智尽忠,为国为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报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但是事实证明他太书生气了,总以为报国就是报恩。其实很多时候,食肉者的“国”其实就是他个人。
熙宁五年(1072年),郑侠任期满,入京述职时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说道,朝廷颁布用考试新法的办法选举人才,考中者可越级升为京官,老夫希望你通过这个途径得到晋升。
郑侠目睹新法的弊端,不同意施行新法,他曾多次谒见王安石,王安石向他查询所见所闻,他直陈王安石的变法在各州县施行过程中给人民造成扰害的弊端。
王安石沉默,其实就是不以为然。政见的歧异斩断了二人的友谊,一贯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王安石对郑侠由青眼有加,变成了白眼相向:不仅不给予应有的提升,反而将郑侠贬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一个本来应入阁做大事的人才,成了门卫保安。王安石讲原则否?
王安石虽说不喜欢郑侠,但还认为郑侠是个精忠报国的人才,还是想用他。王安石先是让子王雱来告诉郑侠:国家为考选人才设置了修经局,希望郑侠担任修经局检讨之职。郑侠不为所动,王安石又让门客黎东美再次劝谕他。郑侠婉言拒绝,说王相公如果真想重用我,那就采纳我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让我能问心无愧地得到晋升。
所幸的是王安石没进一步打击报复,而是采纳了部分建议,如小商小贩免征税,商人征税太重的,减税十分之七,其他方面则不予理睬。
郑侠知道王安石已听不进逆耳忠言,再劝说已是对牛弹琴。激愤之下,郑侠于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画成《流民图》,写就《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他知道奏疏送到阁门,必然不被接纳,他冒着极大危险,谎称秘密紧急边报,发马递直送银台司,呈给宋神宗。
郑侠还写了一份奏章,向神宗奏疏论新法过失,历数王安石变法之种种弊端。这个热血青年拿自己的宝贵性命,和王安石赌了一把:陛下您如停止了新法,十日之内,必然下雨。否则我自愿领欺君之罪,请把微臣斩首于宣德门外。
第二天,彻夜未眠的宋神宗下令开封府发放免行钱,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三卫上报熙河用兵之事,诸路上报人民流散原因,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共采取了十八条措施,大刀阔斧地清理新法。
百姓欢呼,互相祝贺。皇帝开展自我批评,又下《责躬诏》,请求臣民畅所欲言。
老天爷特别给面子,或是为挽救义士性命?废除新法三天后,憋了十个月的大雨瓢泼。
皇帝不和宰相商议,一夜之间就废除新法。这等于扇了王安石脸,王相公只好上表请求去职。皇帝让吕惠卿问他,做个闲职太师如何?王安石婉拒,出江宁府。
朝野这才知道皇帝罢除新法缘由,但是如废除新政,那么依靠新政而坐上火箭的小人们往哪里摆?吕惠卿、邓绾等奸佞小人对郑侠恨之入骨(群奸切齿),他们要打击报复。群奸们把郑侠交给御史台,你有天大理由也不该虚报军情,“治其擅发马递罪”。
没主见的神宗被群小们蛊惑,马上将新法全部恢复。
壮士郑侠再次上疏抨击,他选了唐朝的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卢杞的传记,画成两幅,名为“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认为当政的吕惠卿之流暗合林甫之流,而反于崇、璟之辈。
这次他可碰上厉害角色了。吕惠卿勃然大怒,向皇帝告状,奏郑侠犯“谤讪”之罪,编管汀州。郑侠行至太康,感觉不过瘾的吕惠卿又罗织罪名,将其追回,想给他治个死罪。宋神宗说:“郑侠所作所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国为民,怎么可以严惩?”于是将之移徙英州。
英州人士仰慕郑侠贤名,争送子弟拜他为师,并盖房子让他居住,贫寒的郑同学不用做房奴了。北宋1086年哲宗赵煦登位,大赦天下,郑侠遇赦回归福清,经苏轼、孙觉联名推荐,起用为泉州教授。但是北宋后几朝总的来说是新党得势,郑侠的命运自然好不了,像叶小舟,沉浮于宦海。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宰相罗列文彦博等33人罪状,全部被逐,郑侠再次被贬英州。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继位,追复被贬黝的33人官阶,郑侠得官复原职。别高兴,风势转眼变了。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入相,立元佑“党人碑”,小人物郑侠竟名列杂官第十五名,再次被罢职回乡,隐居12年。宜和元年(1119年)八月仙逝,终年79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应该是高寿。
(据《大宋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儿》作者:陈名海出版社: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