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改革的当代启示

王安石改革的当代启示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1.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太原日报

【出版日期】2014.01.10

【版次】09学习

【入库时间】20140310

【全文】

张学博

北宋神宗年间的王安石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富争议的。本文仅仅从财政视角来审视王安石改革,具有管中窥豹之效果。

王安石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首先,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实际上是以贷款为名,征收一笔新税。由于官吏、保正、保长们的作弊勒索,农民的实际负担肯定要高于规定的年利。且在实际操作中变成强制性摊派。

其次,王安石以青苗法取代常平法、惠民仓,实质上是以政府高利贷取代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制度。这虽然使朝廷获得一部分财政收入,然而,它使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难以济困助贫。加之,以高利贷剥夺城乡富户的经济利益,亦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尤其是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最后,王安石的富国主张本无可厚非,但是,他的重开源轻节流的理财思想是有所欠缺的。毕竟,造成北宋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三冗之患,亦即财政支出不当。可见,开源节流尽管是老调,却是理财的不二法门。一味强调开源,显然是忽视了当时宋朝的实际社会背景。

王安石财政政策的启示首先,关于政府职能。王安石的财政思想里有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合理因素,他的财政思想的主要归宿还是增加王朝的财政收入,他的理财思想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功效也不能完全显现。现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应当树立“公共财政”的思想。

其次,关于财政收入来源。他错误地认为国家是公正无私、完全代表百姓利益的机构,致使他急功近利地走向了“取天下之财”的道路,极大地窒息了民间经济的活力。国家通过垄断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流通来聚敛财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增加财政收入的最终出路在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涵养和培植社会财富。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财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需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并有步骤、有计划地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财政培养更多的“源泉”。

最后,关于财政制度和技术问题。新法推行政府与民间交易,但却不依商业体制进行,仍是传统的专制办法。这无疑提示我们,要重视加强财政制度建设,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保险、金融、预算、税收、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市场经济运行的好坏,进而决定着财政税收大规模商业化的效果,应该高度重视。治天之下财者莫如法。财政领域需要法治化,才能真正富国强兵。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