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变法后的钱荒

王安石变法后的钱荒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2.08 点击数:140

【报纸名称】:黄河晨报

【出版日期】2014.02.08

【版次】第13版:钩 沉

【入库时间】20140230

【全文】

北宋的货币经济还没有发达到可以向农村大量征钱的程度,故实行青苗、免役法后加剧了农民的贫困,新法的失败,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十年王安石离开了朝廷,但新法仍继续实行到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时。新法同货币流通关系最大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青苗法是国家信贷,一年两次,借钱还钱,增加了对钱币的需要量。免役法把原来的差役改成募役,按户等高下出免役钱,并加收二成免役宽剩钱。免役法的实行也大大增加了对钱币的需要量。

考虑到钱币需要量的增加,神宗时铸钱额大增。熙宁六年后每年铸铜铁钱600余万贯。铸钱这样多,却仍有钱荒之患。形成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钱币需要量大增。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为例,每年纳役钱75300余贯,青苗息钱16600余贯,共计93000余贯。在集中交钱的时间,势必造成钱币数量的不足。二、铜钱大量外流。北宋原来严禁铜钱出境,熙宁七年取消禁令,造成了铜钱的大量外流,减少了国内的货币流通量。当时日本、交趾都使用中国钱,辽朝也使用宋钱。三、许多钱贮于各级官库。熙宁、元丰年间铸钱虽多,但通过新法许多钱被收回贮于官库。四、钱币不容易到农民手中。特别是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农民很不容易得到钱。无钱的农民要交钱,对他们来说就是钱荒。五、许多铜钱被私销。变法以后开放铜禁,铜匠销钱打造铜器,利润很高,很多钱被销毁。

钱荒使物价下跌,加重了农民的实际负担。无钱的农民为了交纳免役钱和归还青苗钱,只得“伐桑枣,卖田宅,鬻牛畜”以换取货币。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桑枣、田宅、牛畜都只能以低价出卖。北宋的货币经济还没有发达到可以向农村大量征钱的程度,故实行青苗、免役法后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导致农民的不满。新法的失败,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金融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