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游半山园 忆王安石

游半山园 忆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3.3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扬子晚报

【出版日期】2010.03.31

【版次】第A44版 (南京城事·逛南京)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半山园,这个由一代名相王安石所取,从北宋年间沿用至今的地名,对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含义、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其意趣者并不多见。“半山园”位于中山门,并藏在军事禁区海军指挥学院里。昨天,南京市“追忆历史名人,弘扬科学创新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在半山园启动第一站。记者得以参观到“半山园”。不过采访过程中有关部门也透露,正在酝酿将半山园对老百姓开放。

距城东和紫金山各七里恰为“半途”

“黄鸟数声残千梦,尚疑身在半山园。”王安石长期居住这里,念兹在兹,魂牵梦绕,晚年亦自号半山。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他的一生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南京三任知府、两度守丧、两度辞相后居住,凡二十载;其父母、兄弟也都葬在南京。他本人死后也葬在钟山之麓,南京是他真正的第二故乡。

熙宁三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后,大力推行改革,实行变法。但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和熙宁九年(1076年)年两次罢相,回到他三次任知府的江宁。

政坛失意而又心怀社稷的王安石,对龙蟠于石城东北的紫金山情有独钟。归来第二年,他就在远离市集的东郊白塘附近开荒种树、结园造庐,作为自己的隐退之所。因此地距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因而王安石将其命名为“半山园”。

半山园为宋式府第民居的样子

海军指挥学院魏副政委告诉记者,整个半山园东西长25米,南北进深33米。以前是宋式府第民居,现在被改建成王安石展厅。记者看到,整个宅院分东西两院,庭院之间有拱门相连,西院分前后两进,前为门厅,后为正厅。东院有三进,各进之间均有天井相连。

展厅内悬挂着王安石生前的诗词与生平事迹,在通往展厅的碑廊,刻有前来王安石故居的名家诗作。在王安石宅院的东段山岩上,还有一座八柱歇山顶式凉亭,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人称“半山亭”,是远眺古城、近观钟山的绝佳之处。亭基侧面镶嵌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魁玉修复半山亭时所立的《重修半山亭记》碑,另一块是道光十六年的无题记事小碑。“开门望钟山,松石皓相映”,“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写的就是环境幽丽半山园。

王安石曾以半山园为圆心“触摸”南京

魏副政委介绍说,隐居后的王安石常以半山园为圆心,寻访南京的名胜古迹,也在其中结交了一些挚交好友。王安石隐居半山园六年后,身染重疾。病愈后,王安石上书宋神宗,将宅邸半山园捐赠给寺院,宋神宗赐名“报宁禅寺”并亲题匾额,又称“半山寺”。

两年后,王安石病逝,享年68岁,相传就埋葬在半山园内。明太祖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时,将半山寺包入城内,但因其接近皇城而成为禁区,半山寺被废弃掉了。到了清朝,道光到同治年间又几经复建、修葺半山寺。民国时期,半山园一度为军队占用,后改为半山园小学,解放后半山园被划入海军指挥学院。

记者看到,现隐于海军指挥学院内的“半山园”内,山水掩映之下的王安石石像迎风而立,颇具神韵。据悉,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其位于军事禁区,目前如果广大市民想要参观,需通过组织渠道集体参与。“不过今后半山园将会逐步对市民开放。”玄武区政府人士告诉记者。

许晶晶孔小平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