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富国”之策
【作者】 陈国灿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统治危机 富国 百姓生活 均输法 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财政危机 变法思想 高额地租
【出版日期】2000.12.1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王安石变法是在社会矛盾不 断激化、统治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 下进行的。当时,建立于公元960年的北宋王朝在经过 百年的统治后,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在“官 与职殊”、“名与实分”的官僚体制和允许各级官员的弟 子、亲朋凭出身获得职位的“恩荫”制度下,一事多职、 一职多官、一官多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机构臃 肿、人浮于事、吏风败坏,而且不断增长的俸禄开支成 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同时,由于改传统的征兵制为 募兵制,并采取“荒年募兵”的政策,军队的规模也在快 速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财政形势日趋严峻。如 从太宗末到英宗初的约70年间,尽管财政收入增长了 近5倍,但仍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速度,年财政收支 由大量节余转为巨额亏空,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积贫” 现象。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宋廷一再巧立名目,增 加赋税,加紧对百姓的盘剥,使得原本在高额地租和高 利贷的压榨下就已陷于穷困之中的广大百姓更是无法 生活下去。另一方面,虽然北宋军队的规模一直在不断 扩大,但由于募兵浮滥、训练不足,军法废弛、军纪败 坏,军政混乱、将领无能,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遭 惨败,不得不订立屈辱的盟约,由此呈现出所谓的“积 弱”状态。$$ 面对日益深重的统治危机,北宋士大夫中的部分 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要想重振国势,除了改革别无出 路。但问题是,通过怎样的改革才能达到国家的强盛? 对此,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一些人已作了初步尝 试。如仁宗庆历(1041—1048年)初年,以范仲淹为首 的部分官员发起一场“新政”运动,试图从整顿吏治入 手,解决统治危机,结果不到一年便宣告失败。王安石 曾长期在各地方任职,对各种社会弊病和民间疾苦有 较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改革的中心既不是吏治问 题,也不是政治体制问题,而是现实中最为突出的“积 贫”和“积弱”问题。财不富则国不盛,百姓不安;兵不税 则国不强,外敌不服,故“治国之本,当先有富强之 术”。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王安石把“富国强兵”作为 变法的目标,把扭转“积贫积弱”局面作为变法的重点, 特别是解决“积贫”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因冗官、冗兵和冗费所造成 的支出无度状况。但王安石认为,导致“积贫”现象的原 因不仅仅是支出的冗滥,更主要的是生产发展不快,社 会财富不足。因此,“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 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也就是说,要富国首先必须发展 生产;要发展生产,又先必须去民疾苦,稳定百姓的生 活。为此,变法伊始,王安石便采取了三项大举措:一是 实行“均输法”,以收归天下财利,做到“民不加赋而国 用饶”;二是实行“青苗法”,以抑制豪强大族的高利贷, 避免百姓的破产;三是实行“农田水利法”,以大兴水 利,促进农业的稳定和发展。随后,又陆续推出了“免役 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以保证农耕时 间,改变土地高度集中、赋税严重不均状况,防止各地 市场的波动。$$ 应该说,王安石从稳定百姓生活、推动生产发展入 手,来谋求富国目标的实现,这种改革思路无疑是值得 肯定的。问题是,他所追求的“富国”并不是在生产发 展、百姓富足基础上的社会繁荣,而是通过不断增加财 政收入,以克服严重的财政危机。在他看来,发展生产 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封建政府能够获取更多的社 会财富,至于百姓是否富足,则并不重要。而之所以要 稳定百姓生活,只是因为如果百姓不能安心生产,政府 也就不可能增加收入。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在变法过程 中,王安石虽然采取了不少稳定百姓生活的措施,却始 终没有涉及到减轻赋税的问题,相反,在某些方面又有 进一步的增加;他虽然一再强调“人主不当与百姓争 利”,但实际上大多数举措都包含了求利的目的。如青 苗法以政府放贷收利取代了豪强之家对百姓的高利贷 盘剥;均输法和市易法以政府参与和控制商业活动取 代了富商大贾对商业利润的垄断;免役法以免役钱取 代了百姓的繁重差役,也为政府开辟了一个新的财 源。$$ 显然,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里,所谓的“富国”是与 富民彼此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因为在一定的生产力 水平下,百姓财富的增加意味着政府可直接支配的财 富的减少。他没有认识到唯有民富方可臻于国富的道 理。真正的富国,不仅在于政府财力的宽裕,更重要的 是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才 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从当时的 社会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积贫”,不仅表现为日趋严 重的财政危机(如前文所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 体制所造成的开支冗滥的直接后果),也表现为百姓生 活的普遍贫困化。随着百姓的日益穷困,宋廷的财源也 趋于枯竭,长期以来的高赋税政策越来越难以维持。事 实上,就在宋英宗统治后期,亦即变法前几年,北宋财 政收入已呈下降之势。由于王安石关注的重点是“国贫” 问题,而不是“民贫”问题;只注意到使“民财不匮”,而不 是“民财有余”;只注意一味地增加政府收入,却没有注 意控制财政开支,进而把增加收入视为解决财政危机的 基本途径,因此,许多变法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没能 改变百姓的穷困处境,反而逐渐演变成为封建政府聚敛 财富的手段,卒使变法运动最终走入了国富民穷的绝 境。在这种情况下,变法的失 败也就十分自然。
- 1、王安石变法的动机是为了人民嗎? 作者:尚刚 年份:1965
- 2、对王安石经济变法的思考 作者:霍春英 年份:1986
- 3、王安石变法研究 作者:葛旭 年份:暂无
- 4、从北宋财政问题看富国与富民思想 作者:陈健 年份:暂无
- 5、兴利除弊 讲求实效 理财富国的改革家——王安石 作者:柯文 年份:2001
- 6、王安石新政与北宋衰亡 作者:王松奇 年份: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