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交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1.16
【版次】第06版(文摘)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头儿。王安石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没想到,苏东坡是断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净。王安石的警告落空了。
第二年上元节,皇帝想买灯,苏东坡劝谏皇帝别浪费这种“耳目不急之玩”,皇帝从善如流。苏东坡喜不自胜,就像初学写作的人发表了文章,激起更强的写作劲头一样,接连又作了《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向改革全面开火,彻底得罪了改革派。后来,苏东坡请求外调,以离开政治的漩涡。
就这样,苏东坡与王安石走到了对立面。此后,苏东坡就开始了他连年外贬的生活。在王安石下野之后,苏东坡却亲自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并次韵王安石的《北山》诗,道是——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当时,苏东坡从黄州平调到离京较近的汝州,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他之所以要去探访王安石,一来是路过;二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已不复当年的意气用事,况且他对改革也有了新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全盘否定,而王安石也已退出官场,两人见面就轻松多了;三来,当年“乌台诗案”发作,有人欲置苏东坡于死地,王安石曾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施以援手,并没有因为是政敌而落井下石。不能不说,两人在私下是互相倾慕的。
王安石得知苏东坡来拜访他时,竟穿着便服骑着驴,到船上来看望苏东坡。苏东坡也没戴帽子,赶紧作揖迎接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见甚欢,别有一番滋味。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作《雪》诗,有句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人家都不知道是用典。此次,王安石与他说起这首《雪》诗:“道家称两肩为玉楼,称眼睛为银海,你是否这样用典?”苏东坡含笑点头。事后,苏东坡对人感叹道:“学王安石的人,哪有他那样博学啊!”而王安石读到苏东坡游钟山的诗句“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也佩服得不得了,说:“老夫平生所作诗,缺少这两句啊!”两人谈诗论文,谈禅说佛,很是契合。苏东坡的到来,让寂寞的王安石一下子又有了棋逢对手的感觉。王安石对人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因此,王安石请苏东坡在金陵买田为宅,两人也时常见面。苏东坡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故而有“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句。王安石的邀请是真诚的,而苏东坡也未必没有林下之想。故而,一说即合,以至苏东坡后来到了江北,依然盘桓不去。他在给王安石的信中说:“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好一个扁舟往来!只是,苏东坡毕竟还是公家人,一时之想,望梅止渴而已,最后这件事也只好不了了之。
苏东坡与王安石已冰释前嫌,可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却耿耿于怀。王安石死后,苏东坡为王安石说过几句公道话,只是时移世易,已没人听了,还得罪了保守派。结果越贬越远,差点回不了中原。
(摘自《晚报文萃》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