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因瘟疫而洗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7.04
【版次】第06版(史海钩沉)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自称节俭不洗衣服和脸 王安石
因瘟疫而洗澡
两宋时期,瘟疫频发。据统计,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共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十余次,平均七八年暴发一次,称得上相当频繁。
好在宋仁宗主政的时候,宋朝迈入了鼎盛时期,国家具备了与瘟疫对抗的强大的人力、物力基础。勤政的宋仁宗特别关心民间疾苦,一旦发生瘟疫,他都亲自过问。据《宋史》记载,公元1054年“京师大疫”,仁宗当即令太医配置药方,并从自己的私人财物中拿出两只犀牛角,其中一只是极为名贵的通天犀。身边的侍从认为通天犀比较稀罕,宫里都拿它当宝贝,希望能够留下给皇帝自己用。仁宗却说,我怎能不拿百姓当宝贝而拿这么个物件当宝贝呢?当即命人拿去磨碎,掺入药中救济患者。
此外,仁宗还命令太医挑选高明的医疗人员赶赴疫区,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配发相应的药品,以防止穷苦的患病百姓被江湖游医欺骗,耽搁了诊治。宋仁宗这么重视百姓,他的下属又是怎么干的呢?我们来看看王安石先生。
对于瘟疫,王安石很有见识。他曾经指出,人口密集是造成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每逢灾荒,北宋朝廷都要开设粥厂救济灾民,一般来说每天向成人提供免费粥一升,小孩儿减半。
王安石认为,这么做虽然救济了不少嗷嗷待哺的灾民,但也造成了大量灾民长期聚集、生活在粥厂附近,使得周围的卫生条件十分糟糕,瘟疫时有发生。他建议把舍粥变成舍米,让灾民领米回家,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减少人口聚集,也就防止了瘟疫暴发。
然而,与之矛盾的是,虽然王安石能够认识到灾民聚集导致卫生变差从而引发瘟疫,他对自己身上的泥污却毫不在意,好像个人卫生再差也不会致病。
《宋史》记载,王安石自称节俭,衣服和脸脏了都不洗。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有类似记录,称王安石脸很黑,仆人担心他有病,于是找大夫咨询。大夫瞧了瞧,说,“此垢污,非疾也”,意思是,王大人脸黑不是有病,那都是长年的污泥!
王安石的个人卫生状况,由此可见一斑。这要放在平时倒还好说,顶多让身边的人受点视觉和嗅觉刺激,但在瘟疫流行的时候,不注意个人卫生就有点危险了,一来自己容易患病,二来容易传染给他人。特别是后者,王安石的同朝为官的同僚们肯定比热锅上的蚂蚁还急。
在解决这个安全隐患上,有两个人立了大功。一个是吴冲卿,另一个是韩持国。他俩和王安石是同僚兼好友,据《石林燕语》记载,“三数人尤厚善,无日不过从”。别人的话王安石不一定听得进去,他俩的话肯定听。
为了帮助王安石,更为拯救同僚们于危难,吴韩二人与王安石约定,三个人一两个月就一起去公共浴池洗浴一次,洗完还要更换新衣服。衣服呢,也不必王安石操心,由吴韩两家轮流提供。自此,王安石结束了不洗澡的生活。
据《太仓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