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谒抚州王安石纪念馆
【作者】 潘浔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5.12
【版次】第07版(人在旅途)
【入库时间】
【全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走进江西省抚州市王安石纪念馆,敬谒被列宁评价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历史功绩,耳际回响着他《元日》中的千古绝句,深切缅怀北宋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业绩,为他的政治抱负、勇气、智慧及动人诗文所倾倒。当年,他是何等豪迈,意气风发。而今啊,哲人已逝,风范长存!
“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当年,王安石身在异乡日理万机处理军机大事,仍写下了不朽名篇《忆江南》,对生他养他的江南故乡发出了最深情的呼唤。1986年11月11日,抚州人民为永远纪念王安石而建成的纪念馆,让这位杰出的临川才子魂有所系,情有所归,梦有所圆。
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据史料记载:他于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首次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国策。同时,抑制官僚地方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十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施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利益阶层阻碍,他于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任宰相,熙宁九年再辞,后迁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封舒国公,世称荆公。他的诗文多以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见长,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政治主张及抱负。其散文以雄健峭拔之风傲立当时文坛,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传世名篇颇多,如《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亿万凡夫俗子和文人雅士的心潮,唱合之声名传遐迩。他的词作风格高峻,也有“美女唱,唱美女”的名篇,如《明妃曲》、《春夜》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在诗作《登飞来峰》中的名句,至今余音绕梁。
进得馆内,一座具有江南园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风韵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跃入眼帘:回味悠长的碑廊、绿中衬红的水榭、荷风四面的荷池、幽深诱人的隐壁、高贵典雅的亭台、曲径通幽的曲桥、花木繁茂的院落……处处荡漾着文风雅韵;而那一座汉白玉的雕像,是王安石以睿智的目光,在深情地凝视着远方。
在熙丰楼王安石生平事迹展厅,我细细品味“故里情深”、“治善州邑”、“荆公新学”、“熙宁变法”、“文学造诣”、“人文品格”、“终老金陵”、“千秋评说”八大展览内容,透过珍贵的明片、绘画、雕塑、实物,充分展示了王安石一生的业绩和其改革家的胆识、伟略,文学家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你看,他在元丰八年亲笔书写的《愣严经旨要》影印件,仿佛还珍留着他手的余温。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梦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他的《南乡子》,分明有几许感慨、几许无奈、几许清愁。
当年,王安石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走向了纷繁复杂、险象环生的政坛。也曾壮怀激烈,也曾意气风发;也曾孤独痛苦,也曾失意惆怅;也曾奋笔疾书,也曾诗文留芳。就这样,他携带着未竟的事业,走进了不朽的编年史册,让子孙后代更添了几多思考、几多期望、几多感慨……
王安石,您是赣鄱赤子,您是江西人民永远的骄傲。故乡的清风明月,永远陪伴着您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