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隔空劝解王昭君

王安石隔空劝解王昭君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2.2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淮海晚报

【出版日期】2010.02.28

【版次】第04版: 缘文化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宝 根

宋仁宗嘉祐三年,38岁的王安石写了两首诗,题目都叫《明妃曲》。显露了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在诗里和古来王昭君故事的传诵者们别扭了一把。

王昭君的故事,观点有几种,比较多的或恨画师毛延寿的从中作梗、或叹王昭君的塞外生涯。而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其一)里,一下子把这两个常见的观点全给颠覆了。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一是为毛延寿“平反”:“意态由来画不成”;其二,似乎是在隔着时空劝解王昭君:要说失意,哪有什么南北之分,你看被汉武帝锁禁在长门宫中的陈阿娇,身在汉宫,不也照样伤心么?由于别出机杼又偏偏大有道理,这首诗被视作历来咏昭君之绝唱。

在《明妃曲》(其二)里,王安石继续和古人“作斗争”,猛地爆出一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句一出,顿时引来汹汹物议。到了清代,还有人在批评,认为这是王安石一味求新求异的性格所致:“荆公专好与人异,其性然也”(《瓯北诗话》)。事情到了近代也不算完,直至1946年,郭沫若还特意写《王安石的〈明妃曲〉》为他“辩护”。

其实,从王安石的《万言书》到《明妃曲》,由文到诗,由今日事到古时人,其间所包含的东西,绝不简单。看看当时人的反应就知道了。王安石的《明妃曲》名重一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曾巩、刘敞等均有和作,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同样显出了“求新求异”的风采。比如:“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曾指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确实,这些当时具有旗帜意义的文人们不拘泥于古今、“求新求异”的手笔,实实在在地显出了此时精神独立的气象。

王安石之后八百多年,学者王国维说到诗的衰落,是因为诗到唐中叶以后成为往来酬和的礼物,五代、北宋的诗“佳者绝少”,词则开始“极盛”。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