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笔下的“桂州新城”

王安石笔下的“桂州新城”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7.1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桂林晚报

【出版日期】2011.07.17

【版次】第13版(闲情)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展开

我是桂林人,几十年在城区走街串巷,自认对桂林是熟得不得了的。但最近读了王安石的《桂州新城记》,才知道自己所知之肤浅,起码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是很清楚桂林城的历史沿革。

《桂州新城记》说,桂林城始建于北宋至和元年八月(公元1054年9月),费时两年零六个月才建成。读到这里,我便对查究这个“桂州新城”产生了兴趣。

先查《桂林市志》,得知“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靖为岭南道抚慰使兼桂州总管,择独秀峰正南100余步处筑桂州衙城”(即子城);“北宋至和元年八月,知桂州余靖扩建桂州城。”

再参考《桂林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说:“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蔡袭增筑‘外城’一座,西沿今中山路,北至独秀峰北,南至杉湖。外城内主要是居民和巷坊;唐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都督陈环又在子城西北修建‘夹城’一座,周长3000千米左右(应为3千米,原版误)。由独秀峰北至叠彩山,东至伏波山一带。这是主要的商业区”。

由此得知,所谓“桂州新城”,其实是在唐朝老城的规模上扩建而成的。

而余靖扩建后的桂林城又是什么样的规模呢?《桂林市志》、《桂林历史》都没有详细记载。

于是我拿着《桂林市三维游览图》到市区进行了多次对照,自己分析出一个结论。

余靖扩建后的桂林城规模大致上是:北门在叠彩山与宝积山之间,以木龙湖为护城河;南门即今古南门,以榕湖、杉湖为护城河;西门在今翊武路与四会路交叉口附近,以桂湖为护城河;东门在今解放东路与滨江路交叉口附近(即今解放桥西侧),以漓江为护城河。这就是王安石笔下的“桂州新城”,其城区规模约为唐朝老城的2倍有多。其中,桂湖、木龙湖是人工湖;古南门、翊武路与凤北路交叉口的聋哑学校西侧古城墙、叠彩山西麓古城墙都应该有当年“桂州新城”的遗迹。

而扩建后的桂州城之所以被称为“新城”,我认为,就冲着桂州城是对唐朝老城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称之为“新”并不为过。

桂州新城属余靖“知桂州”期间的得意之作,为使其功绩为后人所知,余靖的部将恳请王安石写篇文章供刻碑纪念。于是,王安石应约而作《桂州新城记》。但究竟最后是刻了碑还是没刻碑,由于没有见过《桂州新城记》的碑刻,也没有相关资料佐证,所以这个问题无从考证。不过,我个人浅见,现在为《桂州新城记》补刻一碑,将之立于古南门附近显著位置上,对于彰显桂林历史文化底蕴是很有意义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