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衣食“不近人情”的王安石

衣食“不近人情”的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3.2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法制日报

【出版日期】2011.03.20

【版次】茶楼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在我们这样一个以“民生”为核心追求的国度里,自古以来,吃喝,就被赋予了异常丰富的内涵,因此也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吃的故事。

能吃能喝,被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是强者的象征,比如《史记》里记载的“廉颇虽老尚善饭”的故事:廉颇虽然硬撑着吃了一斗米煮的饭和十斤肉,可肠胃不争气,消化不了,连跑了3次卫生间。所以,赵王认为廉颇还是老了。

通过吃喝不仅能判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还能窥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辨奸论》,锋芒直指后来当了宰相的王安石,其中就谈到了王安石的吃。

王安石是个怪人,不易与人相处,而且特别不注重自己的饮食仪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针对王安石在衣食方面的生活细节,苏洵在《辨奸论》里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苏洵坚持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其实是很难的。因此,只有冷静观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这观察的切入点就是他的衣食。他这种“辨奸”方法或许有几分道理:人若太与众不同,可能真会有些问题。(杨黎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