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着述无私无畏
【作者】 方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2.22
【版次】C03 | 通识新世代 | 古今中华 |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北宋文人王安石为人们所熟知,源于他在政治方面的胆识与理念──推行着名的「王安石变法」,同时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小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人。出身官宦之家,19 岁前,他随担任地方官的父亲到处游历,广泛接触社会,对民间疾苦深有了解,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极力推行改革的动力。嘉佑三年(1058 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提出「因天下之力以失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1069 年,宋神宗在位,王任参知政事,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但遭到利益受损的官僚强烈反对,实际推行的难度极大,反令他在民间形象不佳,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他也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王安石的文学创作与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息息相关,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应。他写了大量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来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推行变法革新服务,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明确、分析深刻。
所作古体诗也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不过也有像《明妃曲》、《桃源行》这样立意新颖、想像力丰富的诗篇。
他的诗独具风格,被称作「王荆公体」,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泊船瓜洲》的经典词句。
相传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随手拿了鱼食也不知。而另一位北宋着名文人苏轼与之历来不合,民间上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流传。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