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的文学和政治

王安石的文学和政治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1.0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大地

【出版日期】2009.01.0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铨衡局势,势所必然地会冷静待之,审慎行事。所以,文学家不宜从事政治,政治家不宜投身文学,就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王安石的失败,或者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强行变法,过热过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积弱的北宋王朝,根本经不起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折腾。 

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这类应景诗,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节必凑句,只是属于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如《唐诗三百首》,如《千家诗》,如《唐诗别裁》,如《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 

但是,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王安石莫属。 

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来说,在这个年头岁尾,欲暖还寒,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来一点诗意,诗兴,或者诗情,斯时斯刻,我想王安石的《元日》诗,必是首选。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度过不平凡的2008年以后,迎来2009年的元日那样,是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的,大家共同享受着的这样一个快乐日子。你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面冲击。新年伊始的这种新气象,你肯定顿生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王安石的厉害,就是他抓住了这个整体感觉,而且是基本上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点睛之笔,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诗,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 

王安石还有一首应景诗,也很了不起。在数不过来的有关春天来临的诗篇中,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诗,也是脍炙人口的翘楚之作。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距今近千年,千年之后,他的这两首诗,仍可在人们的口头咏诵,这大概是真正不朽了。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列其中的大家、名家,经过一千个春天一千个冬天的时光走廊以后,还有读者在吟咏他的诗篇,那真是寥寥无几的。这种屈指可数的传世光荣,也许正是王安石的成功之处。 

这首《泊船瓜州》所以被人牢记,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中的一个“绿”字。这是诗人几经改动,斟酌,思量,最后才敲定的这个“绿”字,读过中国旧诗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典故。 

据考证,这首《泊船瓜州》诗的写作时间,应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春二月,也是王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罢相后回金陵,再度复相。前去汴梁途中的作品。此时的王安石心情比较复杂,知道政事不可为,而不得不勉强为之,知道上命不可违,而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无论如何,熙宁二年风光不再,上下左右处处掣肘,兴致顿减的王安石,其实并不想再作冯妇。当时从金陵到汴梁,应该是大运河北上,再沿黄河西去,第一步,自然要先渡过长江。诗中的京口即今之镇江,江对岸就是瓜州,想系过江后天色已晚,遂船泊过夜。船上的王安石,籍此江水呜咽,明月当头之际,能不思前想后,而心系江宁,眷恋故居吗?能不怀念他在蒋山脚下,骑着一头蹇驴,过那悠哉游哉的文人生活吗?于是,写下这首诗。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铨衡局势,势所必然地会冷静待之,审慎行事。所以,文学家不宜从事政治,政治家不宜投身文学,就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王安石的失败,或者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强行变法,过热过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积弱的北宋王朝,根本经不起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折腾。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也许不够一流,作为文学家却绝对是一流的。在文学上,王安石极自信,在政治上,尤其自信。据《邵氏闻见录》:“王荆公初参政事,下视庙堂若无人,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赵清献同参政事,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荆公默然。”自信到蔑视群伦,罔顾一切,自信到不进任何盐酱,一意孤行,这把他害了。 

一个人应该有自信,一个文学家尤其要有自信。但太自信,便是自负,而太自负,必然自大,这是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难以逃脱的宿命;在草芥多于英萃的人类社会中,由不得这些自信的人不自负,自负的人不自大。王安石从政以来,就是自信、自负、自大的三点一线结合体,特别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遂自以为是,遂刚愎自用,遂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当然也就容不下任何一个反对他的人。 

有一位叫范缜的大臣,上书反对他的变法主张,“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可以想见他那气不可遏的样子,想见他有皇帝老子为后台的气势汹汹的样子。性格决定命运,谁也不能摆脱,这是人间许多悲剧的根源。接下来,此公在变法过程中,犯下了一连串策略性的错误,譬如,重用了一些不应该重用的人,譬如,排斥了一些敢作敢为敢于直言的人,譬如,从不主动争取盟军和友军的支持,而把有可能成为盟军和友军的人打成敌军,也不放下身段去说服那些不同意见者,甚至下手打击其实完全不必打击的反对者。“熙宁初,王介甫当轴,神庙一切委听,号令骤出,于人情适有难合。于是故臣名士,往往力陈其不可,多被降黜,后来者结舌矣。”(《铁围山丛谈》)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事改革大业,绝对不能贪多求快。要知道,中国人向来持中庸之道,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达,你动作大了,动作快了,常常招致强烈的反弹;老百姓通常不大相信你说过些什么,而在意你做过些什么,更在意你要做的什么会带来的什么实惠;绝对不能由于你许诺明天给老百姓一个油饼,你今天就有权利,让他先饿着肚子等待。 

王安石自信、自负、自大,他的这场变法,成了半吊子的政治实验。 

所以,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之后十个月后,再一次受命北上,这个极自信的人,一下子倒变得相当不自信了。行次瓜州,泊船过夜,所写的这首诗,他的反复修改,多少也反映出他对前程的忐忑,复相的不安。这个曾经极自负,极自大的人,居然在诗的末尾一句,写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明他已非熙宁二年(1069)神宗拜他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志在必得的心绪可比。凡是自信、自负、自大的人,最经不起挫折,最受不了失败。到汴梁以后,这个已无当年雄起之心,振翮之念的王安石,也难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从此退居江宁。“荆公再为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其子 又死,知道之难行也,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东轩笔录》) 

政治家的王安石退出历史,文学家的王安石却永远鲜活地存在于诗文之中,每逢年节,每逢春天,他的这两首应景诗,便被人想起。 

应该说,王安石的这两首诗的背景,在地理纬度上,稍稍偏南,应该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之与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春风送暖,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田野上,透出一丝端倪。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朵,然后,小朵变大朵,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时离五一节也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上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鲁迅先生,也有这种观感。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弦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它。

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铨衡局势,势所必然地会冷静待之,审慎行事。所以,文学家不宜从事政治,政治家不宜投身文学,就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王安石的失败,或者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强行变法,过热过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积弱的北宋王朝,根本经不起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折腾。 

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这类应景诗,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节必凑句,只是属于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如《唐诗三百首》,如《千家诗》,如《唐诗别裁》,如《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 

但是,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王安石莫属。 

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来说,在这个年头岁尾,欲暖还寒,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来一点诗意,诗兴,或者诗情,斯时斯刻,我想王安石的《元日》诗,必是首选。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度过不平凡的2008年以后,迎来2009年的元日那样,是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的,大家共同享受着的这样一个快乐日子。你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噼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面冲击。新年伊始的这种新气象,你肯定顿生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王安石的厉害,就是他抓住了这个整体感觉,而且是基本上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点睛之笔,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诗,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 

王安石还有一首应景诗,也很了不起。在数不过来的有关春天来临的诗篇中,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诗,也是脍炙人口的翘楚之作。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距今近千年,千年之后,他的这两首诗,仍可在人们的口头咏诵,这大概是真正不朽了。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列其中的大家、名家,经过一千个春天一千个冬天的时光走廊以后,还有读者在吟咏他的诗篇,那真是寥寥无几的。这种屈指可数的传世光荣,也许正是王安石的成功之处。 

这首《泊船瓜州》所以被人牢记,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中的一个“绿”字。这是诗人几经改动,斟酌,思量,最后才敲定的这个“绿”字,读过中国旧诗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典故。 

据考证,这首《泊船瓜州》诗的写作时间,应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春二月,也是王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罢相后回金陵,再度复相。前去汴梁途中的作品。此时的王安石心情比较复杂,知道政事不可为,而不得不勉强为之,知道上命不可违,而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无论如何,熙宁二年风光不再,上下左右处处掣肘,兴致顿减的王安石,其实并不想再作冯妇。当时从金陵到汴梁,应该是大运河北上,再沿黄河西去,第一步,自然要先渡过长江。诗中的京口即今之镇江,江对岸就是瓜州,想系过江后天色已晚,遂船泊过夜。船上的王安石,籍此江水呜咽,明月当头之际,能不思前想后,而心系江宁,眷恋故居吗?能不怀念他在蒋山脚下,骑着一头蹇驴,过那悠哉游哉的文人生活吗?于是,写下这首诗。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家以理智铨衡局势,势所必然地会冷静待之,审慎行事。所以,文学家不宜从事政治,政治家不宜投身文学,就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王安石的失败,或者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强行变法,过热过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积弱的北宋王朝,根本经不起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折腾。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也许不够一流,作为文学家却绝对是一流的。在文学上,王安石极自信,在政治上,尤其自信。据《邵氏闻见录》:“王荆公初参政事,下视庙堂若无人,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赵清献同参政事,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荆公默然。”自信到蔑视群伦,罔顾一切,自信到不进任何盐酱,一意孤行,这把他害了。 

一个人应该有自信,一个文学家尤其要有自信。但太自信,便是自负,而太自负,必然自大,这是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难以逃脱的宿命;在草芥多于英萃的人类社会中,由不得这些自信的人不自负,自负的人不自大。王安石从政以来,就是自信、自负、自大的三点一线结合体,特别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遂自以为是,遂刚愎自用,遂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当然也就容不下任何一个反对他的人。 

有一位叫范缜的大臣,上书反对他的变法主张,“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可以想见他那气不可遏的样子,想见他有皇帝老子为后台的气势汹汹的样子。性格决定命运,谁也不能摆脱,这是人间许多悲剧的根源。接下来,此公在变法过程中,犯下了一连串策略性的错误,譬如,重用了一些不应该重用的人,譬如,排斥了一些敢作敢为敢于直言的人,譬如,从不主动争取盟军和友军的支持,而把有可能成为盟军和友军的人打成敌军,也不放下身段去说服那些不同意见者,甚至下手打击其实完全不必打击的反对者。“熙宁初,王介甫当轴,神庙一切委听,号令骤出,于人情适有难合。于是故臣名士,往往力陈其不可,多被降黜,后来者结舌矣。”(《铁围山丛谈》)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事改革大业,绝对不能贪多求快。要知道,中国人向来持中庸之道,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达,你动作大了,动作快了,常常招致强烈的反弹;老百姓通常不大相信你说过些什么,而在意你做过些什么,更在意你要做的什么会带来的什么实惠;绝对不能由于你许诺明天给老百姓一个油饼,你今天就有权利,让他先饿着肚子等待。 

王安石自信、自负、自大,他的这场变法,成了半吊子的政治实验。 

所以,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之后十个月后,再一次受命北上,这个极自信的人,一下子倒变得相当不自信了。行次瓜州,泊船过夜,所写的这首诗,他的反复修改,多少也反映出他对前程的忐忑,复相的不安。这个曾经极自负,极自大的人,居然在诗的末尾一句,写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明他已非熙宁二年(1069)神宗拜他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志在必得的心绪可比。凡是自信、自负、自大的人,最经不起挫折,最受不了失败。到汴梁以后,这个已无当年雄起之心,振翮之念的王安石,也难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从此退居江宁。“荆公再为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其子 又死,知道之难行也,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东轩笔录》) 

政治家的王安石退出历史,文学家的王安石却永远鲜活地存在于诗文之中,每逢年节,每逢春天,他的这两首应景诗,便被人想起。 

应该说,王安石的这两首诗的背景,在地理纬度上,稍稍偏南,应该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之与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春风送暖,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田野上,透出一丝端倪。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朵,然后,小朵变大朵,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时离五一节也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上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鲁迅先生,也有这种观感。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弦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它。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