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与褒禅山

王安石与褒禅山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4.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巢湖晨刊

【出版日期】2008.04.22

【版次】第14版(纵横巢湖)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褒禅山只因为有了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到此一游”,这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山于是便扬名天下。

褒禅山在含山县东北7.5公里处。史称,唐贞观年间,有高僧慧褒云游至此,曾于山下结庐,故而得山名。华阳洞是褒禅山的主要景区,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在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期间,曾得闲于至和元年(1054年)慕名携友而至,在举火探洞后,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东起于灵芝山,西止于鳌鱼岭,中有起云峰、碗儿岭等,其实,它是几座山峰的总称。在群山环抱之中,还有个馒头状的小山即褒禅山,此即慧褒和尚结庐之处。远处望褒禅山,山色空蒙似吞烟吐雾,若循路登山,愈上则愈峻险,真乃“路入乱云堆,僧房四面升,群峰随意立,野梅香满山”。

谈到褒禅山,定然会联想到褒禅寺。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云游至此,他喜见此山石罅流泉,翠峰如屏,到处鸟语花香,犹如人间仙境,便在此结庐,死后便安葬于庐内,人称此为“慧空禅院”。宋代高僧中会又将此扩建为褒禅寺,并在寺后建七层大、小实心宝塔各一座。大塔高40米,小塔高20米,两塔皆用大石块垒成。大塔底层朝南的门楣上,有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状元张孝祥手书的“宝塔”二字。可惜两塔在文革中均被作为“封建残余”而炸毁,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塔基。及至明代,师德和尚再予重建,所建庙宇斗拱飞椽,雕梁画栋,寺前尚有雌雄两株古银杏,浓阴匝地,遮天蔽日,泉水绕树穿石而过,景致古朴幽深。相传此树为慧褒和尚亲手所植,树龄已逾千年。

褒禅山多天然溶洞,诸如华阳洞罗汉洞、仙人洞、私姑洞等,而首推当为华阳洞。华阳洞深1600米,内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移步换景,神奇虚幻。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华阳洞内,举目可见钟乳石影倒挂,怪石嶙峋,或如织女抛梭织锦,名“织女”;或如飞瀑垂挂,名“瀑布”;或如观音送子,名“送子观音”;或如人鱼出水,名“美人鱼”;或如灵芝悬壁,名“灵芝”;或如花团锦簇,名“锦绣峡谷”;或如王安石再现,名“荆公回步”……洞内尚不乏历代文人雅士泼墨于洞壁,皆镌刻于岩石。正所谓“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故而华阳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洞”。

王安石一行进洞探幽之后,他虽“不得极夫游之乐”半途而出,仍称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时至900多年之后的今日,那洞中洞、洞中溪、洞中石、洞中碑等奇异景观,均加以开发且蜚声中外,年年月月常游人如织。倘若华阳洞以西五六里处的罗汉洞、仙人洞、私姑洞三个溶洞再作开发,王安石如能有知,他定会呼朋唤友旧地重游并乐而忘返。

那年月,他锐意改革却力不足,在走出幽邃昏暗、路陡苔滑的华阳洞后,内心有着太多的感触。壮志未酬的他,自然无心流连于洞之幽邃与山之雄伟,于是才萌发探求人生哲理的思绪,他在面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时,道出了“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且借“物以相之”始“能至也”的真知灼见。对求学之道,则称“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以上所思所议,均写进了这篇游记。在与此文成稿相隔14年后,即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他始应召入京变法立制,并将此思绪与见解融入其中。

行文至此,不由得又记起明代含山县有位名叫罗瑞明的训导诗云:“古刹浮屠映碧山,状元题墨翠微间,游人倦息尘心寂,云自青山水自闲。”好一个“游人倦息尘心寂,云自青山水自闲”!如此青山叠翠云卷云舒的佳境,又有川流不息的山溪,定是消除困倦排遣寂寞的人间仙境,也是我们借“一游”之便而重新评品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良机。

且看那华阳洞口,王安石他左手捧着一卷《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并跻身于中华民族改革英豪的行列。难怪连列宁也充满热情地高度赞扬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今天的褒禅山景区游人如织。宋阳东 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