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舒州缘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12.02
【版次】第A04版 (安庆·热线)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900多年前,才情横溢的王安石被派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作通判,那一年他年仅31岁。为寻访王安石在任之年留下的佳话、史料和遗迹,记者于近日到潜山县进行采访。
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向记者介绍说,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仁宗皇帝主政,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到任不久即逢大旱,百姓无法耕种,眼看将颗粒无收,百姓焦急万分,千方百计求雨而不得。身为???方官员的王安石爱民忧国,急盼甘霖,诗《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这样记载:“行看野气来方涌,卧听秋声落竟悭。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为百姓生产生活而产生的焦急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他对不关心百姓疾苦的腐败官吏的愤激之情。
王安石在通判舒州的时代,官府与豪强大贾相互勾结,垄断市场,争着戕害百姓,平民百姓十分可怜,没人替他们说话,更没人为他们办事。在舒州这块昔日“土沃人良耕”的地方,地主兼并和酷吏“掊克”,竟呈现出“百室无一盈”的情景,因而感叹“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目睹兼并恶演,民劳财匮,平民百姓困苦不堪的现实,王安石极力主张抑制兼并,奋笔写诗:“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有司与之争,民更可怜哉”。对当时朝廷昏暗,所用非人,不知如何治国的愚蠢官僚当着大权,而本聚敛贪财的酷吏却被当作人才重用的现象严词抨击。这一时期,他还注重深入民间调查,探究弊政根源。经过深入调查,他更看清了豪强兼并是造成国弱民穷的主要原因,也更坚定他变法的决心,确定治国理念。
李丁生说,王安石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他身在舒州,心忧天下。值得一提的是,皇祐三年,王安石离鄞之时,宰相文颜博力荐他京都任官,评价王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朝廷特征王安石召试馆职,王安石以“祖母年高,先臣未葬,家贫口众,难住京师”,辞谢不赴职。他不为所动,却选择舒州通判这样的地方官职。在舒州任职时期,欧阳修等人再次荐任谏官,王安石还是婉拒。
王安石看到了社会病根,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需要进一步在地方上谋求济世良方。他下决心在地方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充实他的治国良策。王安石在州县任职17年多,为日后在朝廷参与管理国家大政要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他体察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弊端,广泛地了解社会状况,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王安石看来,官位只是为百姓做事的一个岗位,而不是捞取个人升迁及好处的资本。因此他既不会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也不会搞形式主义,热衷作秀,更不会与民争利。
王安石早年入仕,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到舒州的第二年春天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扫墓,发出“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王安石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淡泊物欲,做富国强民的大事,“有力尚期当世用”。《次韵酬朱昌叔五首》中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李丁生说,潜山的潜楼、舒王台,这些与王安石相关的遗迹,据专家考证在今天天宁寨。往事越千年,王安石志在报国而认真读书的故事,至今还成为古舒州人教育子孙的佳话。遗憾的是楼台早已为历史烟尘湮没。王安石为政读书竟成空前绝后。
“山水之国的舒州灵气滋养了王安石,王安石也终生不能忘怀山水之国”。李丁生介绍说,“今天的潜山县城西十八里处的国家文化保护单位山谷流泉见证着王安石历练舒州的历史。初来舒州,王安石即与友人到山谷流泉考察,并将《题???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诗题刻于山谷流泉的崖石上,其任职期间写有《望皖山马上作》、《九井》、《壬辰寒食》等,表达了对下层人民劳动的尊重,超越了传统儒家的君子小人的分野。其诗《望皖山马上作》中,礼赞天柱山,表达了对天柱山旅游业勃兴的期待。”
王安石,北宋政坛的风云人物。高中进士,却甘愿去当清苦的地方官,而且一干就是十六七年,并且留下一串串勤政廉政佳话。后到朝廷高层,不畏诽谤谗言,不畏权势攻击,全力推行富国强兵的新政,表现了过人胆识、超人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值得后人学习和钦敬。
李丁生说,王安石人格的光辉千古不朽,论官品是一代名相;论人品是一代贤达;论文品堪称一代文宗。临川荆公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舒州潜山也因为有过王安石亲政而光彩。
余啸 杨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