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到贵溪
【作者】 叶航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6.28
【版次】第03版:龙虎山
【入库时间】20140720
【全文】
叶航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成长于南京,在京城开封为官多年。其间到过江西金溪、贵溪等地。在金溪,王安石见到了神童方仲永,于是写下了《伤仲永》,被编入今天的初中语文课本里。
王安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贵溪的呢?
贵溪一中校园后面有个山洞叫徐岩,据史书记载,岩洞里有一栋依岩而建的草堂叫“三山堂”。北宋时,贵溪有个叫徐绍(字景昭)的人就隐居在三山堂读书,他不参加科举考试,一时传为奇谈。
北宋嘉祐八年(1063)八月,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在东京开封去世。十月,王安石带领众兄弟举家奉母灵柩回江宁(南京)与父亲王益合葬,并留守江宁为母亲守孝三年(1063—1065)。
在这期间,他摆脱了作官时许多繁重的行政事务和往来应酬的干扰,潜心于探讨和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治平三年(1966),王安石守孝期满,主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这年,王安石途经贵溪,听到好多人议论徐绍,于是慕名前来三峰山下的三山堂拜访徐绍,彼此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徐绍热情挽留王安石在这里住了五天。
两人的话题很多,王安石问起徐绍,为什么一直不参加科举考试。徐绍谈起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他说:科举考试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文才和背诵功夫都很好,但处理政务的能力却不一定很强。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是鼓励人们去终生学习对社会无用的知识,而真正的人才却老死山野。王安石对徐绍说自己也深有同感,道出了决心变法的政治抱负,并自信地说,朝廷很快就会改革科举制度。
临走时,王安石赠诗一首《徐秀才园亭》:
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濆。
笑傲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诗的第一、二两句是描写三峰山脚下的风景;第三、四句是奉劝徐绍,能够一世潇洒狂傲虽然尽兴,但腹有诗书应该参加科举考试,大干一番事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首诗改变了徐绍的人生,老大不小的徐绍终于决定参加科举考试。
不久,英宗病逝,锐意改革的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正月继位后,很快便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四月又诏他入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很快就将科举改制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神宗赞同了王安石的改革意见,因此王安石大力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这年春季,徐绍参加全国会试,三月初八日,殿试进士时,只考策问,“罢诗赋论三题”。徐绍中了进士,任兵部职方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事务性的官。为了纪念贵溪先贤,后人便将这个岩洞叫做徐岩。
此外,王安石在贵溪还留下两首诗:
赠叶公佐
残生伤性老耽书,年少东来若起予。
各据槁梧同不寐,偶闻微雨落阶除。
龙虎山
一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
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