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病逝于江宁

王安石病逝于江宁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6.01 点击数:680

【报纸名称】:淮海晚报

【出版日期】2014.06.01

【版次】第A12版:晚报连载

【入库时间】20140610

【全文】

天下之财

作者:陈雨露 杨忠恕

九州出版社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最新力作

天下之财,只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中国王朝历史鼎盛时期的“天下之财”分配真相

32

答:只争朝夕。

也许司马光自知去日无多,也许隐忍了近二十年的司马光已经失去了耐心,也许司马光求治之心过切……

复相后的司马光再也没有展现出昔日的宽容与大度,立即对新法打出一连串致命的组合拳——《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请高太后罢黜“保甲法”、罢黜“免役法”、罢黜“市易法”、罢黜“将官法”……

几乎罢黜了所有新法,惟独没有罢黜青苗法!

为什么?

司马光太老了,把青苗法给忘记了……

关于这个极不靠谱的答案,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是我在这里痴人说梦。因为,这不仅是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一度也曾在坊间相当流行,它出自元朝所修《宋史》、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宋论》。也许历代史家不愿相信,反对王安石的旗手司马光居然也推行青苗法,也变成了一个聚敛之臣!

司马光的政治睿智当然是无与伦比的,他明白,要想尽废新法,只能拉住一大片、打击一小撮,不能全盘打击所有新党。

建立同盟者,封赏官职是最好的办法!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相数月后,北宋朝堂之上的三品以上大员居然达到二千八百余人,七品以上官员更是多达一万三千余人,远远超过了元丰年间。

其实,糟糕之处并不在于朝廷增加了这么多官员。

无论新党、旧党,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人,不一定就是见钱眼开的主儿;他们久历枢廷,远比普通人对时局有着更精准的判断;在四书五经熏陶下,他们甚至真的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也恨不得“玉宇澄清万里埃”!

封建官僚之所以可怕,并不是因为搂钱财、抢土地、搞女人……而是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力,有权力支配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有权力按照自己意志支配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即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无论多么美好的初衷,封建官僚主导经济的本质永远只有一个:以封建官僚的个人意志替代真正的市场,尽最大可能花最多的钱、办最大的事——那些钱本来应该由每一个黎庶决定如何花、如何用,又如何赚!

有了这么多官,当然就要花这么多的钱!

司马光上台不足一年,元祐元年三月,户部侍郎苏轼就这样评价当时的财政状况:户部正在编纂近年来的往来账目,今年朝廷每年收到的钱谷、锦帛根本不足以支撑今年的支出,现在不足半年,国库所见之处均已空空如也!

怎么办?答:青苗法!

元祐元年(1086年)元月,向来以反对青苗法著称的司马光居然亲自签署了一份文件,要求各州、道、府、县高度重视青苗法工作,务求在春耕之前及时下拨“义仓”(青苗钱的变种)给升斗小民,利息仍为二分。对此,司马光还亲自向高太后解释:神宗朝青苗法的本意是利民,只是青苗法为奸邪小吏所用;现在,朝廷已经知晓其中弊端,此后青苗法不再强行配给,官府只向自愿借款的人放贷。

复行青苗法当月,熙丰变法的主导者王安石病逝于江宁,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生前最大的“功绩”并不在于颁布了多少“新法”,而在于抛开“科举帮”,自行任用了一批起自草莽的“奸邪小吏”,就连王安石本人都将之痛斥为“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这些人丝毫不懂道义,干坏事的时候连“星宿老仙扬威中原颂”也懒得唱,据宋代笔记小说记载,他们根本不讲法令、不事诉讼,早晨起来就开始讨论青苗钱的本息,日上三竿还在核对借款合同,日影西斜又在盘算今天究竟赚到了多少钱,鸡鸣五更还在整理账簿。

王安石虽死,这些人犹生!

(精彩下期继续……)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