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治理芦花港

王安石治理芦花港

作者:文史拾萃石志藏 出版日期:2014.01.20 点击数:0

【作者】 文史拾萃石志藏

【报纸名称】:鄞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4.01.20

【版次】A7钱湖·风雅

【入库时间】20140310

【全文】

文史拾萃 石志藏

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时年27岁的王安石从扬州淮南节度判官任上,主动放弃“馆职京城”的机会,要求到地方工作,朝廷就调任王石安为鄞县知县。虽然,“七品县官”对有远大抱负的王安石来说,职位不高,但凡事总有第一步,这毕竟是王安石人生历史上迈出独立主政的第一步,也是它实践“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服务苍生,辅政强国的开始。

王安石上任伊始,不敢偷闲半日,即对辖内各乡进行调查研究,熟悉乡土风情,了解人情世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他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东乡芦花港 (现为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芦江河)流域,偌大一块平原,从地理位置而论,实属富庶之地,但因水患严重,河溪淤塞,水土流失,水多变涝,雨少变旱,田地丰收没有保障,靠天吃饭的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又因芦花港入注东海黄峙江,逢潮汛时,海水入侵,良田“爬咸”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芦花港流域的大批农田和沿河两岸,盐花泛白,芦花荻生。王安石“至芦江,临决渠之口”。在现场考察,走访当地乡民的基础上,王安石认为治理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必先治“咸”。于是,他广泛听取当地民众意见,决定在现在海晏乡(现北仑柴桥)穿山地方设鵟)治芦江,若造鵟)成功,上游可拦淡水,下游可拒咸潮,百姓可免“爬咸”之苦。

史料上说 “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令,主持在海晏乡石岩上凿三孔为矗”。 王安石身体力行,选中穿山一山脚(现称炮台岗或前门山),底下因是岩石,作为鵟)基,可保基础牢固。在建造穿山鵟)(时称“通山鵟)”)过程中,王安石还根据古人经验,使用火药炸石设基。火药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工程施工的难题,还加快了工程进度。

王安石造鵟),得到了当地官民的广泛响应,用了半年多时间,穿山鵟)终于建成。于是,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得到彻底有效整治,从此,芦花港两岸物阜民丰。

王安石在浙东任职三年,在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治理芦花港水患的实践和经验,为他后来任宰相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农田水利法”,即 “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积累了早期经验。任宰相后,在王安石的倡导下,全国一时形成 “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这些功绩的取得,也是他在浙东治水经验的推广。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