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住官邸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26
【版次】第A17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31230
【全文】
“探索实行官邸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短短几个字,让“官邸制”这个略显陌生的词瞬间成为社会热点。那么,在古代,有没有类似官邸制的做法呢?
官邸陈设相当完备离开时任何东西不能带
宋朝早期,官员大多租房,按照朱熹的说法,“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官员无论级别高低都没有私产房,即便是宰相级别的高官也要租房子住。李昉、吕端两位宰相,早年做官时就租房,身居高位之后,俩人深情回忆当年的租房生活,称“忆昔僦居明德坊,官资俱是校书郎。”
按说国家应该给高级官员提供官邸,在岗时住进去,离任时交出来,既照顾了高官的职务形象,又防止假借职务占据房产引发腐败。
官邸确实有,但不是每个官员都有住的机会,像王安石这种牛人就享受到过。据《萍州可谈》记载,王安石在江宁府做官时,住的就是国家提供的住宅。离任的时候,房子还要交出来,只不过王安石夫人特别喜欢一把椅子,顺手带走,不想“郡吏来索”,当地官吏在收房检查时对照固定资产清单发现少了一把椅子,竟然不顾惜老领导的颜面,追着屁股赶来索要,直到把椅子搬回官邸供下一任官员使用才罢休。
如此看来,官邸里面的陈设相当完备,家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只是离开时任何东西绝对不能带走,务必保持原样。
官邸迟早会被收回
赐宅也是官邸的一种。天禧五年,宋真宗听说枢密使曹利用家里居住条件较差,在委派专人寻找合适的地段给曹大人扩建住宅的同时,赐予老曹一座宅子暂且安身,既然是过渡性住房,将来肯定也要收回的。
据《宋史》记载,早年跟随宋太祖和宋太宗征战的将军刘福,也有官邸。身为将军时,子女担心官邸迟早会被收回,于是劝老爹利用手中尚有资源的时候,盖栋豪宅给家人居住。刘将军听了勃然大怒,说:“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他自认为厮杀疆场是为国为民,而且朝廷已经给予高官厚禄,手里的工资足够租房子给子女家人居住,岂能为了私利动用权力盖房。遇上倔脾气的爹,子女们只能忍耐。结果刘福去世时候,官邸回归国家,孩子们断了老爹的资金接济,连个遮风避雨的房产都没有。皇上听说之后,很受感动,“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由皇帝拨款五千两,让他们买房子居住。
家人不得赖着不走更不能出租挣钱
王安石名气大,枢密使权力重,将军是国家股肱,朝廷账面上有官邸可以提供时,他们肯定是皇帝优先考虑的对象,只不过这样的人堪称凤毛麟角。即便翰林学士这样令人敬仰的人物,比如王禹偁,也没有官邸住,他曾作诗《赁宅》感慨“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京城的房子贵得买不起,皇上又不给官邸,只能租房子住,一租就是整整十年。
就连欧阳修这样的名流,同样要租房子,当然不是心甘情愿,也是一肚子牢骚,欧阳大人如此感叹:“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哪怕破房子,都没有一套,只能租住他人房产,好悲凉。
官邸还有临时性的。宋神宗在位时,规定“管军、步军副都指挥使以上死,许借空闲官宅居之,毋过三十楹,服阙还官”。这些公产房免费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军官家属使用,但只供办理军官的丧事期间使用,这一时间段以内家人都能搬进来,一旦丧事结束,必须把房交回,家人不得赖着不走,更不能出租挣钱。严格来说,这种福利性待遇谁都不喜欢,称作官邸也有些勉强,姑且算作国家对官员提供的一种关怀性待遇吧。 ■文/孙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