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改革为何走样

王安石改革为何走样

作者:王春南 出版日期:2012.11.13 点击数:0

【作者】 王春南

【报纸名称】:作家文摘报

【出版日期】2012.11.13

【版次】第四版

【入库时间】20130410

【全文】

公元1069年启动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王安石改革,本应是利民、利国、利朝廷的好事。然而推行的结果,百姓因未得实惠而失望;朝臣非议新法的很多;就是支持改革的宋神宗也时露不满。这场改革,在哪些环节上出了问题或偏差呢?

“拗相公”

“拗相公”是王安石的绰号。《警世通言》云:“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不但王安石同时代很多名人在其笔记中写到王安石的“拗”,而且正史《宋史?王安石传》也写到了王安石的“拗”。该传云:开封府老百姓为逃避保甲有“截指断腕”的,知府韩维报告了宋神宗。神宗问王安石,安石答:“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乱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愚蠢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开封府出了这样的惨事,皇帝都震惊,而王安石无动于衷,反认为“截指断腕”的人是愚民,受了别人的煽动。在皇帝面前,他依然是一副固执的样子。所以此传又说:“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这是元朝官方给他的评语。

王安石这种个性,好处是认准了方向、目标,一往无前,百折不回,有着为了国家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概。坏处是听不进不同意见,听不进批评意见,不能在制定法令、政策时集思广益,力避疏失;不能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者、同情者、合作者推行新法;不能根据施政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弊端,对政策作调整,改弦更张,补偏救弊。

…………

(摘自《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王春南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