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惊谔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6.1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世事难料,虽是常理,但最令人难过的还是好心办坏事儿。常理虽常,毕竟心酸多多。王安石(1021~1086)改革科举制度,便是一则显例。
宋时科举以诗赋取士,致使众多举子年轻有为之时苦熬窗牖,埋头诗赋以博功名,一旦中式入仕却对世事茫然无知。为矫此弊,王安石大声疾呼:“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文献通考·选举考》) 等到他为相掌权,便在变法运动中大刀阔斧进行全面改革,其中最重大的举措便是罢黜明经诸科,进士科则不考诗赋帖经墨义等,改试经义,即解释《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的内容与意义。意在选拔既通经术又明时务的人才。不料,这项改革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
由于改革由王安石所起,既然规定解释五经意义,而五经意义又众说纷纭,对天下举子来说,既想考场得胜,五经之解自然须合宰相之意,否则便不“正宗”。不久,天下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即由原来的研学五经注释改为专习王氏章句,以求合乎宰相口味。谁都不傻,谁都知道博取掌权录用者的口径才最最要紧。如此这般,不但没有解决学用脱节之弊,而且还添增另一“专诵王氏章句”的新弊。至此,王安石后悔莫及:“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宋史·选举志》) 更令王安石没想到的是:罢诗赋而改经义,竟开后来八股文之肇始,形成束缚全民族思想创新的一条最粗实的绳子。本欲走出偏狭窄路,但却走进另一条死胡同。历史对王安石开了大玩笑。同时也说明未经试验的重大改革,效果往往很难如愿,不是离形走样,便是背道而驰,或徒增新恼。
不过,历史的有趣也在这里,让每一步都走出自己的色彩,提供许多不同的“样品”。同样,历史的滞重也在这里,后人须得细细品味,然后才能拉出内中训鉴。对今世今人来说,好心办坏事儿仍是一道常新常热的话题。有着那些发烧年代整出来的诸多历史笑话,难道还不应该格外警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