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诗赞王安石
【作者】 曾敏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5.05.1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曾敏之
茅盾先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将之一。1920年曾接编《小说月报》。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28年前后创作《蚀》三部曲,揭示大革命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1930年到上海,加入“左联”,与鲁迅并肩战斗。1932年写成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深刻而广阔地描绘了30年代的中国,显示新文学创作上的实绩。
茅盾虽然是与鲁迅名驰世界的中国著名作家,但是他也如鲁迅一样,具有中国文学优良传统的修养。当他在北京大学研读英文科的时代,就已博览群书,编选过一部《中国寓言》以沈德鸿的名字于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接着他投身于商务印书馆任编译工作,张元济惊赏他的文采,安排于中文部负责《四库丛刊》的出版事宜,同时致力于精选宋元文学善本,因此他对历史、古典诗词也积学功深。例如对宋史著名人物王安石的改革事业就由衷赞佩,他以《读临川集感赋》为题,用古风体写了一篇诗歌,全诗是这样写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荆公名言震撼孔孟道统,犬儒闻之股战栗。得君之专如神宗,御外侮、抑兼并、苏民困,富国强兵公有术。
“新政雷厉而风行,勋戚、权贵、豪强、儒臣、师友联臂交诟谇。万般阻力如山岳,公自夷然不为屈。天下哗传拗相公,相公十载心力竭。成败由来因素多,相公左右无良弼。公亦有言:伪凤易悦楚,真龙反惊叶。呜呼!真龙未窥相公庭,伪凤翱翔逞诡谲。相公事未竟全功,随令后儒淆混黑白竟哓舌。若非研习斗争史,积毁千年何时雪。”
茅盾这篇古风赋体对王安石的事业功绩可说是高度概括的诗传,是茅盾少见的诗篇。
《宋史》有王安石传,记载他是江西临川人,早年就有济世救民之志,曾以《登飞来峰》一诗抒写抱负:“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诗看,可看到王安石是借千寻塔以抒怀抱,是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当他取得宋神宗擢升他担任宰相的职位时,他就施展“三不畏”的新政革新运动了。不仅推行社会改革,也推动中央政治体制改为整理经济为中心的变法机构。
王安石的新政,遭到以司马光领导的保守派特权集团的反对,因为新政以推选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抑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强的特权,保守派结集力量加以阻挠、破坏,“联臂交诟谇”。但是王安石顽强不屈,被人给以绰号为“拗相公”。宋神宗虽一度支持新政,终于改变态度,有似“叶公好龙”,放弃了对王安石的治国安邦的正确策略,让他挂冠而去,归隐于金陵。
新政失败了,茅盾指出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公左右无良弼”,就是指他少了忠诚于新政事业的辅佐得力的人才。
关于“左右无良弼”这一批评,茅盾是透视到了。原来王安石是重视人才的,他曾以《兴贤》一文精辟论述道――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传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与不用之谓矣。”
可以看到,王安石虽了解任贤用能的重要,却未能以广阔的胸襟,把支持新政的人才团结到自己的周围,以减消反对派的压力。反而对欧阳修、文彦博、程颐以及范??、吕诲、曾巩、苏东坡等一干名士或疏远、或排斥,助长了司马光反对派的声势,这真是“知而不行”的教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不往左右及下看,也就会有失察之误的。
对王安石新政的失败,茅盾愤慨于“后儒淆混黑白竞哓舌”,是指那些腐儒对王安石的讽骂、诅咒,以苏东坡之父苏洵所撰的《辨奸论》最具典型,苏洵捏造口实,作人身攻击,影射王安石是伪道学、伪君子。王安石不屑一辩,他于离京退隐金陵途中,奔驰于秣陵道上之时,路经溪涧,下马饮水,对着清沏如镜的溪流照见“十载心力竭”而白发盈头,吟出了――
经世才难就 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 下马照青溪
殷勤两字如见王安石频频以手掠发的神态。
茅盾严肃地认为“相公事未竟全功”,但青史却记载了他的卓越贡献。一切对他的诽谤,早已昭雪。他的政治家风范,已如丰碑树立于千秋世代了。
值得再书一笔的是,苏东坡于新政时期虽然与王安石有政见分歧,当他从黄州被召还京途经金陵时,特访谒王安石于隐居之钟山,尽弃前嫌,两诗人有唱酬之作。这时的王安石已于静境中写出“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具有言随意遣,浑然天成的诗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