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舒州为官

王安石舒州为官

作者: 出版日期:2007.12.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皖江晚报

【出版日期】2007.12.10

【版次】第A13版 (皖江文史)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文/图 黄俊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对舒州(今潜山)有着特殊感情。宋仁宗皇佑3年(1051年),31岁的王安石曾出任舒州通判。他在3年任期中,白天下乡调查研究,访民问苦,晚上登“舒王亭”读书,敬业爱民,洁身自好。 王安石刚任舒州通判不久,第一次踏上舒州这片土地,第一次见到舒州淳朴憨厚的百姓,第一次听说境内雄、奇、灵、秀的皖山(又称皖公山、霍山、天柱山),未能像其它岳山一样成为风景名胜游览地,于是,他在无限感慨中于马上吟成《望皖山马上作》,诗云:“亘天青郁郁,千峰互崷崒。收马倚长崖,烟云争吐没。远疑嵩华低,近岂潜衡匹。奚为鲜眺览,过者辄仓卒。吾将凌其巅,震荡睨溟渤。旁行告予言,世孰与兹忽。邃深不可俯,诸藏尽妖物。踊跃狼虎群,蜿蜒蛇虺窟。惜哉危绝山,岁久沉汩没。谁将除茀涂,万里游人出。”此诗在赞美天柱山的同时,又对其时的天柱深山中虎狼成群,蛇虺丛窟,尚无人敢冒然涉足的状况表示遗憾,他作为舒州百姓的父母官,表示应尽快开发开放天柱山,希望实现“万里游人出”的目标,让“靠山吃山”的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 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的第二年,时逢伏旱,庄稼迫切需水,百姓焦急不安,州官命巫师设蘸求雨,愚弄百姓,眼看舒州的农民连种子都收不起来,而官吏、乡绅们却厚颜无耻地趁机大吃大喝。王安石以《舒州七月十七日雨》为题,做诗叙述了此事。诗曰:“行看野气来方涌,卧听秋声落更悭。淅沥来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巫视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王安石在舒州3年任期中,关心群众疾苦,重视调查研究,身体力行,事必躬亲。他情系舒州百姓的言行在《九井》一诗中得到了体现,与其说《九井》是诗,不如说是王安石那次深入山村调研的“考察报告”。诗云:“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余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声。飞虫凌兢克兽栗,霜雪夏落雷冬鸣。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我来久立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谁能保此千年后,天柱不折泉常倾。”此诗显然写于上诗之后,王安石见费尽民膏却求不到雨,便亲自去九井河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可见他的良苦用心。 “九井河”今为天柱山八大风景区之一,天柱深山景区诸水,汇流过宋家板桥后,经丫字瀑、过天祚宫、奔西风崖、穿落马桥入潜水,全长约6公里,上、下游海拔悬差大,中途出现9次大跌坡,冲击成谓龙井、风井、云井、天井、雷井、珍珠井等9个大井潭,故名“九井河”。顺治《潜山县志》载:“龙井,在天祚宫前,有九流水合于吴塘。侍郎黄仲昭咏此云:‘山腰石罅浸寒泓,神物蜿蜒久著名。信是地留千古迹,静涵天象一河明。洞前云雾时翻墨,岩下风雷昼作声。几度旱年祈祷处,解施霖雨济苍生。’”王安石此诗中的“空数石上 菖蒲生”,说明他曾到此处观察良久。这首诗将九井河的自然景观、神奇的传说和他的科学推理汇于一篇,读后如临其境,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戴盆难与望天兼,自笑虚名亦自嫌。稿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 王安石在这首《舒州被召不赴偶占一绝》诗中,道明了他在前段仕途中见到的许多为官者因循苟且,贪婪无度,遂生辞宦务农,不与同伍之思想。《王传》载:“(安石)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据传记所述,此后王安石曾多次辞却征召,直到神宗即位(1068年)才罢却辞官念头,锐意于政治改革。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