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奇才王安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8.19
【版次】第A3版(课本上的马鞍山)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
本报记者刘小庆实习生孙聪整理
你眼中的王安石是什么样的人?政治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不同角度,我们遇见了不同的王安石。有人说,他就是一位遨游于文学、政治、哲学多领域的绝世奇才。
说到王安石,大家最初的认识,多半从其诗词文章开始。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苏东坡并列。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词也颇有佳作。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彰显了王安石清新高峻的风格;在马鞍山含山留下名篇《游褒禅山记》,通篇议论别出心裁,见解独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梅花》将借物抒志运用得惟妙惟肖。
比起文学来,王安石在政治上的知名度要高得多。最著名的要属其实施的王安石新法,成败暂不定论,就其敢于创新,不畏权贵的革新精神,足以被后人铭记。
不只是文学、政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安石也属重量级人物。其变法动机内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来源,涵盖了道家、阴阳家、法家和儒家的内容,自成一派哲学。下面让我们走进王安石,了解其人其事,看一代文豪如何游刃于诗词文章间,一朝宰相怎样叱咤北宋朝廷,一位哲学大师诉说思想的深度魅力!
诗词文章,千古流传
作为文学家,王安石的卓越,在称呼上就可见一斑:在唐宋文人辈出,名家众多的文学“丰收期”,他能入列为“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苏洵、苏辙(人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齐名,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
《宋史王安石传》评价其“少好读书”。《答曾子固书》说他:“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王安石博览群书,文学著述众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为后人熟知的主要是诗词文章,著有《梅花》、《泊船瓜洲》、《游褒禅山记》,其中多篇收入中小学课本,流传千古。王安石的杂文也很出名,著有《原过》、《兴贤》、《委任》等,这类文章言简意赅、论议生动。
同时,爱好历史的王安石还有不少史评,主要以人物类为主,如《子贡》、《读<柳宗元传>》等。古时,臣子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也属其文章,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很出名,其中,前一篇文字铿锵有力,文采斐然,梁启超赞誉此文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同时,王安石还经常写些书序、信札,如《周礼义序》等。
一代名相,锐意变法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王安石:“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现得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郭老的这段话,准确地说是将王安石作为一名政治家在评价。
王安石一生,与政治可谓密切。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十九岁之前基本上随父宦游。早在其二十二岁的时候,也就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就已中进士,签书淮南判官,后又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向仁宗皇帝上书著名的《万言书》,评论时政并主张变革政治。但其上书思想并未采纳,便在母丧之后去官,在江宁(今南京市)潜修学术、聚众讲学。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启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兼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次年拜同平章事,由副宰相出任宰相,开始实行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变法因众多原因最终宣告失败,王安石也在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后曾一度被起任,但仅仅短暂一年,又被迫辞官,最终退出政治舞台。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北宋王朝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内忧外患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逼迫宋朝签订了一系列极其屈辱的条约,每年要向他们缴纳大量的“岁币”,造成“冗费”。
另一个方面,朝廷为应对内部的统治危机,而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重了冗兵、冗官、冗费的社会局面,王安石担当起了变法的重任。
与商鞅变法齐名的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如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军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及改革科举制等等。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这场变法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在失败后一些新法仍然继续推行。
援道入儒,自成思想
众所周知,王安石生活在11世纪中叶,但他的一些思想远远超出了当时一般知识阶层的人群。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境界,实际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由此可见,在哲学层面他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因此,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在主持新政的百忙之中,王安石倾心于儒家经典的研究,注释了《周礼》、《尚书》、《诗经》等三部儒家经典,撰成《周官新解》、《诗义钩沉》等书,史称《三经新义》,成为王安石推崇的新学主要内容,即“以经书造士”的思想。
按照王安石的观点,“经书造士”乃是“盛王”之事,诠释经义,教育士子,这是符合“盛王”的做法;在衰世中,伪说诬民,私学乱治;孔孟经学的精义自“秦火”后散失,章句专注陷溺于人心,也淹灭了经义中的所谓“妙道”,遂使“异端”横行不已。因此,他们要重新训释经籍,使义理明白,解除以往对经学的曲解,从而能够以经学来化民导俗。
同时,王安石对老庄和佛学也很有兴趣,还曾为《华严经》的一部分作过解读。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涉及“道体元气”的宇宙观、“以思为主”的认识论、“情者性用”的人性论等等。他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是其变法思想的指导来源,并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王安石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是“援道入儒”,其目的是维护儒学的主体地位。所以说王安石学术根基与儒学,也以发明儒学为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