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二三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26
【版次】第D02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一般说来,王安石在历史上留名,一是由于他推行了新政,他的名字进入了《列宁全集》,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实行变法时所表现出的果决立场,集中地反映在“三不足”上——“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二是他在文学界的影响,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词作不多但有新意,政论文章以严谨著称。尤其是后期的诗歌,颇有流传之佳句,如“春风已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可谓脍炙人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我们对他的认识还显得不够,须知,他是个生活习惯独具特色、个性也十分鲜明的人物。今举二三事例,与读者共赏。 一是衣着邋遢,不讲个人卫生。据史料记载,王安石穿衣服,脏了不洗,旧了不换,直到穿破了为止。穿着污迹斑斑的官服出入朝廷,泰然自若,不管他人侧目。更有甚者,一年到头也不洗一次澡,连脸都不怎么洗。家人看他面色黧黑,还以为是得了什么病,急忙找来郎中,逼他就诊。那郎中看到他的脸色,也觉得反常,就给他号脉,脉象却正常,再次号脉,还是正常,心想自己行医多年,从没遇到过这种怪事,莫非自己的名声今天要砸在这位相爷的手里?于是忐忑不安地往他跟前凑了凑,仔仔细细地端详那张黧黑的脸,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摸,这一摸不要紧,相爷脸上留下了一道白印,自己手指头则染上了一层污垢。紧张的心情为之释然,笑着说道:“这是汗泥,相公没病。” 二是就餐从简,不追求美食。他吃饭时,不管桌子上摆了多少盘美味,只向离他最近的那盘菜去夹,从不愿伸长了胳膊去够,省心省力,吃饱为止。有一次,某人给他家送来许多獐子肉,对他夫人说:曾经跟相公一起进餐,知道相公喜欢吃獐子肉。他夫人听后大为惊奇,说两人生活了这么多年,没发现他有这个嗜好。那人坚称事实如此。夫人转了下心思,问道:那盘獐子肉放在什么位置?回答说:就在相公跟前。夫人笑了,说相公吃饭向来如此,你搞错了,他没有这个偏食,请你把獐子肉带回。 三是不贪女色,且能急人之难。某日,王安石散朝回家,发现屋里站着个陌生的女人,他老伴说:“刚才在街上溜达,发现有人卖媳妇,看这女人长相不错,就领回来,给你做二房,你要是看着满意,就成交。”王安石听罢,一脸怒气,埋怨老伴做事荒唐。稍后,他询问这女人为何落得如此地步,才得知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女人的丈夫是个漕运官员,在押运途中翻了船。宋朝的制度,损失国家财务,由官员个人照数赔偿。这位官员把家产卖光,还是不够,只好卖掉媳妇来凑数。王安石听罢,叹息良久,问老伴家里还有多少钱。老伴翻箱倒柜,把多年的积攒拿出来,数了数,勉强够数。王安石让这女人带上这些银两,与丈夫团聚。 以上诸事,与王安石在政治上、文学上的业绩相比,自然有大小之别、轻重之分,它们是属于个人生活习惯和品格范畴。然而,它们又是全面认识人物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这些细小之事,是丰满人物形象的必要环节,是造成形象典型化、从而形成“这一个”的必要手段,大节与小节并重,方能避免人物形象的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