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我心目中的王安石

我心目中的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5.0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报

【出版日期】2013.05.04

【版次】4版:第四版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据说苏洵曾写过一篇叫《辨奸论》的文章,专门对王安石不讲卫生进行批评,并推断出王安石是个奸人,是个小人。后世的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真相,认为王安石的道德品质低劣,对王安石大加贬低。

但中国不乏明智的人物,他们对历史持有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比如梁启超,他说王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之日莫之能废”,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他与英国克伦威尔相提并论,认为两人都被人误读,被人曲解。

确实,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但争议大,也正表明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可否认的是,王安石是个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几乎掩盖了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其实,欧阳修曾经这样赞扬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突出的文学才华。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自号临川先生。他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从小随父宦游了许多地方,增长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由于勤奋好学,聪明机敏,他在21岁时便考中进士,从基层做起,一直到被神宗赏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领导北宋的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在神宗去世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同年,王安石在忧愤中辞世,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是时代的领路人,他有着高深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他有着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优秀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始终在奔跑,始终不停地思索着、徘徊着、忙碌着,直至生命的尽头。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青少年时代必有不平凡之处,如此才能成就其丰功伟绩。

据宋史记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青少年时代的王安石渴望知识,博闻强识,并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二十岁左右他写了首诗,说自己“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说明王安石年少时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事实上,的确如此,在邓广铭先生所写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这样写道:他已抱定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要为他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肩负起他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了。由此也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立志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封建专制时代,君臣遇合对君主、对臣子都是很重要的。王安石在仁宗时上了万言书,但仁宗并未对王安石产生兴趣。到了神宗统治期间,神宗血气方刚,渴望有一番作为,于是就重用提倡变革、法先王之意的王安石。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这场改革必将永载史册,领导这场改革的王安石也必将成为历史上空一颗璀璨的明星。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因此,王安石在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改革。其实,变法前期是由王安石本人领导的,但后期因为王安石被罢相,所以由吕惠卿等人领导。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资料很多,本文不再加以阐述。

王安石还是个儒者,他并没有高调宣扬道德文章,他不像一些伪君子那样高声颂扬德义,而自己却行不义之事。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一个不坐轿的官员;他坚决执行一夫一妻制,拒不纳妾;他拒绝奢华,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丰盛的菜肴,固守简朴的物质生活;他死后没有任何遗产。他确是时代的楷模,历史的巨人。

王安石,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谢水旺)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