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变法宰相——王安石

变法宰相——王安石

作者:杨华林 出版日期:2007.06.22 点击数:0

【作者】 杨华林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士大夫 临川 神宗 江宁 熙宁变法 免役法 起居注 农业生产 北宋 

【出版日期】2007.06.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特 立 独 行$$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属临川区邓家巷)人。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判官,新淦(今江西新干)、庐陵(今江西吉安)、新繁(今四川新繁)知县、韶州(今广东韶关)知州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府治维崧堂。后来,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王安石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情理俱妙。庆历二年(1042年)上京参加会试,考官初拟第一名进士,但仁宗皇帝见他试卷赋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朋”字在古代可念成“崩”字),不高兴地说:“这句话犯忌,不可以魁天下。”将他降为第四名,使他与状元擦肩而过。进入仕途后,王安石历任淮南签判、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开封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东提典刑狱、入直集贤院、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等职。他从小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因此在官场,他敢作敢为,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他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担任鄞县知县时,他雷厉风行破陈规,去陋习,办学校,修水利,扩种桑麻,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在青黄不接之时,低息发放常平储粮,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度过春荒,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到了明代,鄞县人还为他在陀山下立祠祭祀。$$他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言。嘉祐五年(1060年),他担任三司度支判官时,写下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宋王朝内部潜伏的诸多矛盾与危机,并针对这些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这次上书虽未被仁宗采纳,但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不急于升官。当时一些士大夫热衷于跑官、要官、捞官。可王安石不是这样。舒州通判任满,朝廷召他参加容易得到提拔的“馆职”选拔考试,他坚辞不去。后来,他被调进京城,朝廷又要他任“馆职”,他又坚辞不受。嘉祐五年,朝廷命他担任同修起居注。他以自己新进馆阁,馆中先来者甚多,自己不应超处其上为由,上辞章十余次,不肯受命。朝廷派阁门吏把委任状送到他手上,他不收:阁门吏随而拜之,他竟然躲进厕所里;阁门吏把委任状放到他办公桌上,他又追而还之。过了近一年,朝廷还要他担任此职,他又上章请辞七八次,方才接受此职。史称“朝廷常欲授以美官,唯患其不肯就也”,“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推 行 新 法$$治平四年(1067),英宗去世,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觐见神宗即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全面分析了宋朝初期和中期“百年无大变”的表象,抓住“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实质,从“祖宗之法”上找原因,提出“改弦更张,变法革新”的主张,引起这位年轻而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的重视。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升任参加政事(副相)。熙宁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从熙宁二年起,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主持了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王安石的变法,针对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国防力量薄弱,老是挨打,“积贫积弱”的国情,围绕着“富国、强兵、育才”这个中心,大张旗鼓地推行了十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确立预算制度,并控制预算,为国家节省开支。二是颁布均输法,用货币代替实物纳税。三是颁布“青苗法”,建立政府贷款制度,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免受高利贷盘剥。四是颁布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清查漏税耕地和整理田赋,发展农业生产。五是颁布“市易法”,设立“市易务”,建立平抑物价制度。六是颁布“免役法”,建立公平劳役制度。七是实行将兵法,废止“更戍法”,加强国防军训练,淘汰老弱残兵。八是设立中央兵工厂(军器监),更新武器装备。九是颁布“保甲法”,集“管”、“教”、“养”、“卫”于一个称为“保”的单位,建立并加强人民基层组织。十是改革科举制度,改进考试课目和学校课程。科考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培养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新法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有明显提高。但是,因新法触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司马光、文彦博、吕诲、吕公著等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由于曹太后、高太后等最高领导层的顽固梗阻,神宗信任不专,给王安石变法带来重重困难。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相,虽继续实施新法,但因用人不当,吕惠卿误事,朝野阻力增大,难以贯彻实施。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嗣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全部废止。身居江宁、心系朝政的王安石,看见自己苦心推行的新法前功尽弃,叹息不已,忧愤满腔,于次年四月六日含恨去世,享年66岁。王安石的变法当时虽因守旧派的反对而遭到挫败,徽宗时代又因蔡京之流打着推行新法的旗号,横征暴敛以惠奸,败坏了新法的名声,但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推行的免役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台湾学者把王安石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张居正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名相”。$$品 德 高 尚$$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多热衷于功名利禄,贪鄙成风,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盛行。当时的士大夫,多“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追求享受,讲究豪华,广盖豪宅,多蓄妻妾,嫖妓狎娼,热衷于声色犬马。但在这样污浊的官场中,身为士大夫的王安石却能洁身自好。他“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不贪金钱,不恋名位,不好女色,不尚奢华,一生俭朴。晚年,他辞去相位,朝廷封他为俸禄比在职宰相高出三分之一,可供役使的士兵比在职宰相多出一半的节度使人称“使相”,但他又坚辞这种荣誉职务,只任官观使,领取俸禄比“使相”少得多的“祠禄”。同时,他晚年在金陵近郊盖的房子也非常简陋,“仅蔽风雨”,又不设围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人劝他筑围墙,他也不同意。平时到山寺游玩,只是骑着一条毛驴;要进城,也常常是乘着小船从潮沟里泛行。人们都说他像个村夫野老,一点也不像退职宰相。另外,史书上还记载了王安石多次拒礼的故事。如王安石患了气喘病,要用紫团参,但药店买不到。恰巧有人从河东回来,送给他几两紫团参。他却坚决不收。有人劝道:“你的病非用此参不可,药不足拒。”他答道:“平生没吃紫团参,也活到了今天。”对于个人生活,王安石也非常严谨。有一次,夫人瞒着他,为他买了一个小妾,他也坚决把她送回去,并赠与金钱,让她夫妇团圆。$$人们都认为王安石这些行为是非常高尚的,对他非常敬仰,称他“其行卓,其志圣”。就连百般攻击、诬篾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点涴(污点)”。$$一 代 宗 师$$王安石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创立了“荆公新学”(包括他主编的《三经新义》和主撰的《字说》等),北宋后期盛行近六十年,影响遍及教育传授、拔擢贤才、考试用人等,并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为一代宗师。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精炼。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牍,都是结构谨严,立意超卓,议论警辟,说理透彻,酣畅淋漓,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他的诗歌遒劲清新,《读史》、《商缺》、《元日》、《泊船瓜州》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他的词作虽少而气魄宏大,脱俗不群,《桂枝香·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他的《字说》、《钟山日录》虽已散失,但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多部著作传世。现在,不仅中国通史和宋史都要写王安石变法,就是相当多的专史,如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哲学史、法制史、文学史、教育史、科举史、文字史、伦理史等,都要写到王安石。$$王安石虽然从小在外,为官四处奔波,但对家乡有着一股挚情,几次回乡探亲,对家乡的亲朋好友,名胜古迹,写了不少诗文,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也对他有着深深的景仰和怀念。早在北宋崇宁五年(1106),抚州郡守田登就在王安石旧宅建造了王荆公祠,“肖公像而祀之”。靖康事变以来,一些人肆意诋毁王安石。家乡学者便著书撰文,为王安石辩诬。南宋金溪陆九渊在《荆公祠堂记》中盛赞其人品高尚,贬斥了王安石的政敌。明代临川章袞写《王临川文集序》,清代李绂作《书〈辨奸论〉后》,金溪蔡上翔撰《王荆公年谱考略》,辩宋史之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将抚州一条街道命名为“荆公路”。1986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抚州市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主楼前面立有一尊3米多高的王安石塑像,供人们瞻仰。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