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千古传唱王安石

千古传唱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4.1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东南商报

【出版日期】2009.04.1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百年风雨 忠应庙戏台 史氏聚居地 刚到忠应庙门口,最引人注目的倒是一溜晒着的年糕干。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爆冻米大王”的吆喝声,小孩子们就会异常兴奋地从家里装上一袋米粒、年糕干或玉米粒,到晒场上去爆冻米大王。而多年未见的“大炮”居然又在庙门口邂逅。依旧是神情淡然的老师傅,周围围着一圈望眼欲穿的小孩子,巴不得早点吃到这眼前的零食。 怀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门,照壁上就是偌大的一幅王安石像,不用说,这座庙是为了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 任鄞令严律己施政有方 行青苗解民困有口皆碑 读了这幅正对戏台神殿的对联,更确定这是一座纪念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祠庙。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忠应庙下水乡下水,祀宋王荆公安石,清嘉庆年建,旧历正月十二日为神寿诞,演戏敬神。” 忠应庙,俗称王安石庙,在今鄞东东钱湖度假区的下水村,今称下水西村,近500户,千余人,多数姓史。这个村地处东钱湖东岸的福泉山北麓,村旁的溪流源于福泉山,流经村中,汇入东钱湖。在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县令到任时,首先考察鄞县水利,曾亲自踏勘东钱湖,后来重浚东钱湖、创设青苗法,在东钱湖起堤闸、除葑草,鄞县七乡三邑尽得其利。后人在东钱湖边造了数座纪念王安石的祠庙,下水村就是这一座。 下水村又是浙东“四明史氏”的发祥地之一。据《宋史》及《林染桥史氏宗谱》记载,在五代天福四年(939年),从浙西溧阳(今属江苏)一支史氏迁入慈溪,转迁明州城内。 北宋政和(1111~1117年),第四代史诏迁入东钱湖下水村。建炎年间(1127~1129年),金兵南侵,史诏及其子孙避乱隐居于此。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史诏之子史才考中进士,官至副承相,此后,史氏一门之中,又有史浩、史弥远、史嵩之都是南宋“三丞相”。下水村既是他们的祖居地,又是祖上墓园所在,所以这座王安石庙,以后都由史氏的后裔为主管理和保护。 鱼听台看戏 下水村建造王安石庙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庙建于山岙,居于下水村的史氏后裔与居于绿野村的史氏,都想在自己的村庄附近建庙。据说,下水村村民先将王安石神像抢来,在村口重建了王安石庙,庙名“忠应”,时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6年)。 从外观来看,王安石庙门口一方平地,立着一对稻桶式旗干。古庙面宽17米,高8米。暗红色的面南高墙下,仅开一道高2.5米、宽1.5米的石库门。进门之后可见屏壁后面的戏台,东西厢楼,明堂,以及五开间的大厅神殿。整体建筑进深26米,占地近500平方米。 王安石庙在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由下水史氏后裔为主出资重修,历来香火兴旺。据说县令王安石坐上神位之后,仍在此保护一方平安,村民称为“王菩萨”。旧时村民在此求雨、求子,婚丧病痛也到庙中烧香问签。 王安石庙历百余年风雨,逐渐破败。1986年,由史氏后裔史永和发起,村民405人捐资,历时一年修缮,终于重现了红墙青瓦的旧貌,1987年列为鄞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内辟“王安石纪念馆”,让后人进庙凭吊先贤。每年正月有神诞戏,七月有谢龙王戏,周边村民们尽享庙戏的乐趣。 刻在戏台上的对联写出其中妙处: 看了戏便知八股文章开承转合听其音可察四书题句虚实重轻 王安石庙戏台宽深各4.8米,台高1.7米,六柱着地。台额“鱼听台”。可能由于古代治水就是“理龙”,水患既除,鱼龙欢乐。而戏台的顶部为朱漆花栱八角攒顶,八组逐渐收缩的叠栱,集结于藻井中心。藻井的四周又围着精巧的横直相连的卷棚。戏台的屋顶为歇山翘角,檐下有精巧的纱帽翼小斗拱和镂雕花板承托。戏台的檐柱雕一对倒挂狮。但是最有看头的是戏台的雕花阑干,称为“一根藤”,弯弯曲曲的花纹原来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雕刻艺人煞是费了一番脑筋。这座戏台虽然不算大,却很有特色,人们站在戏台前或坐在大厅内看戏,可谓声情并茂。 王安石在鄞不过短短3年,他离鄞之后仍一直惦记曾经有缘的鄞县子民,在他晚年,写有一首《忆鄞》诗: 明州城廊画图传, 尚忆西亭一舣船。 移老光阴非复昔, 当时风光故依然。 风月依然。鄞东王安石庙和古戏台,永远纪念这位曾经造福后人的历史先贤。 ●名词注释 四明史氏:南宋时代浙东史氏望族的通称。自南宋初期起至南宋晚期,史氏一门三位丞相、五位尚书、七十二进士,誉为南宋时代“满朝文武、半出史门”。四明史氏主要分布于宁波市区月湖、江东及鄞东,后裔有迁象山、北仑、余姚及省外。 湖山深处 灵佑庙戏台 悠久的古庙 最难抽出六十签, 化凶为吉底换面; 紫微高照乾坤转, 全家福禄大团圆。 春日的一天,在东钱湖东北的湖山深处,一位背包族在古庙中徜徉,好奇地捧起案上的签筒,摇呀摇,终于跳出一根“六十号”。左右瞧瞧,发现旁边的柱子上挂有签号单,按号找到一张,纸条中就印着这首诗。读后不禁面露喜色。问他“信不信”,他笑着回答:“太好玩。多吉利的话!而且是在这座纪念北宋名士王安石的庙里读到的,自然高兴,算是旅游的意外收获吧。” 这座貌不惊人的小庙,称灵佑庙,地处东钱湖镇下水岙绿野村。村不大,390户近千人。庙在村西一公里,背依长乐里山,南方面对福泉山。庙前有一条下水溪流向东钱湖,周围没有农户,因此这座孤寂无依的小庙,在青山脚下面对夕阳残月,罕有人迹。民国《东钱湖志》记载:“灵佑庙,绿野岙之西,祀宋邑令王安石。”庙前的山道自宋代以来,是东钱湖东岸通天童山的捷径,也是深山村民进入东钱湖乘船到县城的重要交通线。 与灵佑庙相守相伴的古樟守望在庙门外,似稻桶式旗干状的一对银杏树矗立在庙门内,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古道边,已褪成暗红色的庙墙面宽20米,高2米。一进门就可见五开间的硬山式仪门,檐下月梁和檐栱略施雕刻,墙础石的雕刻已严重剥蚀,紧闭的中门上方悬一块久经风雨的古匾额,除了“灵佑庙”三字以外,依稀可辨的小字刻有“乾隆丁已”。可知这座其貌不扬的古庙建于乾隆二年,即1737年,离今有272年历史。如此年代悠久、原汁原味的山村古庙,怪不得在20余年前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了。 求签的心理 从开着的古庙仪门边门进入,院子里杂草丛生,茂盛的狗尾草迎风招展,野趣横生。满目疮痍的古戏台及勾连廊,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与忠应庙戏台的金碧辉煌,有着天壤之别。有农民告知,大概5年之前做过一次戏,此后戏台就冷落了。 灵佑庙整体构造为前后二进二厢典型的四合院式。仪门、檐廊、二厢、戏台及神殿深约30米。由于基本上保留清代早期的木结构特征,尤显古朴和厚重。其中最多的是一斗三升座斗,作戏台梁架和檐廊的主要承重,使建筑物有良好抗风抗震功能。戏台上下仅有一道漆红,通体古雅简洁。抬头看戏台的藻井,四卷棚中心八角攒尖小斗栱。 戏台前面四柱落地,其中二条石柱刻有佳联: 视思明听思联莫认作歌舞近戏 往者过来者续当知其次第成文 再站在神殿内看戏台屋顶,发现屋顶和瓦流完全不同一般歇山式屋顶的翘角和龙头吻脊,而是采用浙东罕见的棋盘心屋面,即没有屋脊、压栋砖等。建筑学名称“卷棚式屋顶”。屋顶前后相接而不用正脊,这种大多在北方少雨地区流行的建筑,在南方很少见。而屋顶的卸水部分又有平缓的屋角微翘,显然是南方遗存的古戏台顶部特有的构筑。 灵佑庙神殿紧靠山体,五开间七架,其中一间后墙倒塌。檐廊制精巧的卷棚,雕刻彩画于梁枋雀替撑栱。被称为“王菩萨”的神像端坐神殿中间,二旁立有文武将相,肃穆庄严。 再细看挂在柱子上的神签纸牌,觉得颇有意思。如三十一签“中吉”:“说起愁来肠九转,凡事三思多行善;前凶后吉很满意,还有成果在后面。”再看了一张“下下签”:“小船出海遇风浪,祸从天降任你航,幸得明灯来领路,去凶化吉保安康。”其中颇有些辩证法呢。所谓“上上”签鼓舞人心,“中吉”签也满怀信心,即使是不祥的“下下”签,也留着光明和希望。可见这造签之人懂得抚慰民心,学问也许不逊于王安石了。 ●名词注释 棋盘式屋面:又称卷棚式屋顶。汉式古建筑的人字式屋顶的前后交接处,不用屋脊压栋砖加固,做成弧线的元宝脊。北方的建筑用得多,南方多雨,很少见。 张落雁 杨古城/文 余慧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