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不一王安石
【作者】 肖明舒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8.29
【版次】第11版(国学讲堂)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神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公元1069年—1085年,为了扭转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他在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变法,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于开拓精神的改革家,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保准让你大跌眼镜。
简洁作诗,邋遢做人
流传下来的王安石诗文,给人简约清雅的美感。然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甚至用极为邋遢来形容都不为过。
宋代文人朱弁写了一本书名叫《曲洧旧闻》,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说王安石生性节俭,平日的饮食相当差。一次,有个姓萧的亲戚拜访王安石,王安石约他吃饭,萧公子很高兴,寻思着贵为宰相的王安石不知会如何盛宴款待。然而入席时,桌上的饭菜令他大吃一惊——先上了两张饼,再加一盘切成小块的肉,旁边一锅菜汤,其他蔬果一概全无。肉和菜汤口味并不好,萧公子很失望,只是吃了一小块饼,就再也不愿动筷子了。王安石看到了,觉得浪费粮食怪可惜的,就当着萧公子的面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一扫而光。萧公子见状既惊异又惭愧,灰溜溜地离开宰相府。
生活节俭是美德,但是王安石节俭得有些不顾“餐桌礼仪”,似乎不符合堂堂宰相尊贵的身份。非但如此,他甚至都舍不得用水洗衣服、洗澡。《宋史》记载,王安石从不修饰自己的外表,脏衣服照穿,甚至脸脏了也不洗。更过分的是,常年都不洗澡的他,身上生满了虱子,让旁人恶心不已。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曾这样描述王安石:穿着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居然还在和众人评点历史。
不光是同事朋友嫌他脏,就连王安石的老婆都受不了他长期不讲卫生。一年夏天,他从别处借来了一张藤床,美观、凉爽,他和老婆都喜欢得不得了。王安石一时兴起,光着脚爬到藤床上,老婆看了带着一脚泥的他踩在床上,立即受不了了,命人将藤床物归原主。
最让人纳闷的是,在古代水资源都是随便用的,不用花钱,王安石居然节约用水到如此地步,真不知道他为谁省?
能写《伤仲永》,管不了儿子
除此以外,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王安石也是采取双重标准。很多人读过他写的名篇《伤仲永》,文章告诫人们:孩子成长,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够成才,关键还要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指导别人头头是道的王安石,轮到自己教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溺爱儿子的父亲。
王安石的儿子名叫王雱,《宋史》评价王雱为人骄横、狂妄,可王安石对此却从来不闻不问。一天,王安石正和同僚程颢等人商议变法受阻的事,这时候王雱散发赤脚,披着衣裳从屋子里走出,也不和各位叔叔打招呼,大大咧咧地一屁股坐到父亲和客人中间嚷道:“把反对变法的韩琦、富弼的头砍了,挂到闹市,新法就可以顺利施行!”当时韩、富二人都是当朝权贵,皇亲国戚都不敢得罪他们。程颢对王雱的无知妄言十分反感,而王安石只淡淡地说他一句:“儿子,你错了。”之后,继续和大家谈话。
平日里,王安石不但对骄纵成性的王雱不加管束,而且还为他的诗文大肆吹嘘,并指使亲信邓绾、曾布等到神宗面前保荐,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雱迁龙图阁直学士,一下子成为侍从皇帝的官员的王雱,真可谓青云直上。
大谈任人唯贤,滥用小人成害
不光在日常生活中爱走极端,在工作上,王安石也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他早年有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阐发了颇有见地的看法。只可惜,他后来又犯了言行不一的老毛病,口头上讲用人要从长计议、任人唯贤,而实际上他任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他的主要助手吕惠卿,被史书描绘为“奸邪不可用”,在变法遇到挫折时,就对王安石落井下石,甚至图谋取而代之;另有一位名叫曾布的,最擅长见风使舵,开始参与诸项新政制定,后听闻神宗皇帝怀疑新法,便立即迎合,是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北宋末年的大奸臣蔡京这个名字恐怕最为今人熟悉,他居然也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
说到这里,您也许会问,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言行不一呢?这或许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个极为偏执的人。这种人会在为人处事中行为偏激、我行我素,甚至爱走极端,说话做事也经常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情况,极端的性格造就了他极端的行为方式。如此一来,他做出上面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