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拗相公”王安石

“拗相公”王安石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3.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蚌埠日报

【出版日期】2011.03.18

【版次】第A3版 (淮花)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

《警世通言》,收录了有关王安石的两篇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前者,大概意在表明王安石的诗名才学不亚于苏轼;后者,则是写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的。王安石告老还乡,沿途所见所闻,均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虽为小说家言,但材料多出自正史或文人笔记,亦有可取之处。

其实,王安石性格中的“执拗”,不仅表现在变法上,也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实现理想,常常不拘小节,放达不羁,且意志坚定,矢志不渝。

他勤于读书,刻苦为学。王安石在扬州做幕府时,当时的太守是韩琦。王安石常常读书通宵,临近黎明才在椅子上打个盹。到上班时,为时已晚,所以常常来不及洗脸梳头,就去上班。韩琦见他“头面垢污,知未盥漱,疑其夜欢,劝以勤学”,韩琦因不了解情况,就劝王安石“勤学”,面对此情,一般的人必定会进行一番辩解,可王安石却“安石谢教,绝不分辩”。这就是王安石。当然,最后韩琦还是了解了真情,并且“心甚异之,更夸其美”。

为官清廉洁,生活简朴,散淡不拘。连一向对王安石颇有微词的林语堂也评价说:“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纵情任性,也不腐败贪污。”北宋时期,官俸甚厚,王安石的俸禄也极高,但他对自己的俸禄从不过问,全部交给家人、亲属,乃至于下人去花费。最有趣的是他的个人生活,从不花天酒地,只是求饱而已。有一天,王安石的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太太,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王安石的太太就问:“你们把鹿肉摆在什么地方了?”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太太说:“你们把别的菜放在他面前,他也一样吃掉。”第二天,朋友们把鹿肉丝换掉,换成了其它的菜,王安石果真照常把面前的菜吃掉,而从不顾及其它菜肴。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宋仁宗邀请群臣垂钓,王安石竟然把鱼饵误吃了。以至于后人写诗攻击他“误餐鱼饵岂真情”,认为他“误食鱼饵”是矫情行为。王安石的衣着,大概也是很不讲究的,苏洵在他的著名的《辨奸论》中写道“(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其情也哉!”。但王安石,我行我素。

在熙宁变法的过程中,王安石和司马光是相反两派的领袖,但在个人品行上却均是无可挑剔的。林语堂评价说:“虽然政见不同,不能相与,但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例如,两人皆不好女色。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古代称之为“女德”),那女人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就问:“你是谁?”于是,女子说明了情况(欠官债,被迫卖身)。王安石不仅没有收她为妾,而且送之金钱,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王安石的“执拗”,更充分地表现在他的变法上。他有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不过,这一切对于王安石来说,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而做的,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富强而有威力”的大宋王朝。可惜他,误用奸人吕惠卿等人,致使熙宁变法失败,民不聊生。最后,只能在痛骂“福建子”(吕惠卿是闽人)的遗憾中,含恨去世。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