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环保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0.29
【版次】第02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民生话题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又是我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更鲜为人知的是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春,刚满27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浙江鄞县(今宁波)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地处宁绍平原的鄞县,东临大海,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本是渔米之乡。然而,由于官府腐败,豪强盘剥,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一民之生重天下”,在王安石的眼里,民生比天还重要,带着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他开始了励精图治。
上任伊始他便微服私访,向百姓请教减灾除害的方法。百姓告诉他,鄞县并不缺水,只是没有水利设施,既不能蓄水,又无法排涝,所以非旱即涝,灾害频仍。他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行程近千公里,实地踏查,为各地水利建设作出规划。这一年,全县兴修水利设施21处,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
鄞县由于临海,当地百姓饱受海潮侵袭之苦,为根除海潮之患,他主持修筑了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15公里,有力地阻挡了大海涌来的狂潮,保护了沿海的农田,百姓将其称之为“荆公堤”。
为了进一步控制潮水,他还带领百姓开山劈石,修建楔闸。据《镇海民国县志》记载:“宋庆历年间,荆国王公在鄞时凿山为之,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楔,阔三丈六尺,高三丈。”这样,海潮来袭时可通过石闸控制潮水,解除了水患。百姓为感念王安石的恩德,“立荆公祠于楔左,岁祀之”。
由72条溪流汇合而成的东钱湖,因常年无人疏浚,泥沙淤积,葑茭丛生,农民饱受干旱之苦。王安石组织10万民工在80余公里的湖区:清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整修七堰九塘,限制湖水流出,抵御海潮侵入,从而解除了湖区周围及镇海七乡百姓的水旱之苦,可灌溉农田50多万亩,充分发挥了钱湖的灌溉、养殖和净化功能。自此,“七乡三邑(鄞、镇、奉)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庄稼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至今,“荆公堤”、“穿山契”、“小斗门”,这些历经千年的遗迹,仍在默默地述说着王安石的治水爱民功劳,昭示着王安石的生态环保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