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我们怎样做父母

我们怎样做父母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4.01 点击数:0

【副篇名】——重读王安石的《伤仲永》有感

【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3.04.01

【版次】第06版(人文悦读)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邵作彦

重读王安石的《伤仲永》,心中竟有一种触及时弊的悸动,联想到李天一事件,不禁发自内心地叹道:方仲永,李天一,何其相似乃尔!

世代以种田为业,金溪平民方仲永,5岁时有一天,忽然哭着索要素未谋面的笔、墨、纸、砚。父亲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颇获好评。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一挥而就,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很值得欣赏。

李天一,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受名师调教,曾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

但最终,方仲永20来岁时,已“泯然众人矣”;而李天一,光环辉煌过后,却是接连的牢狱之灾!

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本可以有所成就,但由于家长的疏于教育、虚荣或溺爱,最终变成平庸之辈甚至罪犯。

我曾经应约为《中外哲理名言》一书写过这样一条格言:“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愿望,但如果你把培养孩子的责任不是落实在自己身上,而是寄希望于别的什么人,你的愿望往往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望子成龙”不仅是愿望而更重要的是责任——漫长又繁琐的责任;其二,这责任只能由“自己”承担,而不能指望别的什么人,包括父不能指望母,母不能指望父,只能落实到“自己”身上,更不能指望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等别的什么人。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大学问!王安石说,天才的才能都是“受之于天”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但之所以出现方仲永这样的情况,就在于他父亲没有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缺少了“受之于人”这个环节。所以,做家长的,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还是凡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引导孩子“受之于人”的责任!

其实,在中国古代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也不少,如唐代的骆宾王,七岁就写出了《咏鹅》诗;宋代司马光少时砸缸救同伴,等等。他们日后都有所成就,就是因为父母既给了他们“受之于天”的天赋,同时又不断地引导他们“受之于人”的勤学,这才避免了成为又一个方仲永!

网上有消息说,有个小孩22个月,识字过千,3岁半参加某省可爱宝贝大赛时,识字四千五左右,英语单词一百几十个,诗词能背诵六七十首。但后来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破裂,其父再婚后,又有了小孩,该孩子上初中时,放在奶奶家,学习无人管教,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连从小就学的英语竟然不及格。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失去父母监督的可怕后果,也告诉我们:父母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孩子严格要求。

为人父母总是期盼自己的儿女能够出类拔萃,也愿意为孩子的成长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他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方父以仲永为自豪,为满足虚荣,每天拉着儿子四处拜访,八方炫耀,不仅如此,甚而至于还把孩子的才华当作牟利的资本。其结果是这种畸形的爱,埋没了一个天才!正是方父的虚荣和面子,盲目与无知,贪财和短视,使孩子沦为平庸,是他导演了这样一出悲剧,是他给后人留下了被嘲笑的话柄,但他始终没有认识到和检讨过自己的错误。那么,现在我们天才孩子的父母们,有没有在炫耀孩子的时候忘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呢?

年幼的孩子有超常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做父母的必须明白,这只是万里长征开启的第一步,之后教育孩子的路更漫长更艰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