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王安石
【作者】 孙一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2.16
【版次】第A18版:中学作文
【入库时间】20140310
【全文】
陈经纶中学高二文(2)班◎孙一清
唐宋两朝,一首《题乌江亭》,两位名人先后写就。我最先读到的是杜牧的版本,“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毕竟更向文人靠拢些,一诗怀古,仍难掩对往事浪漫的假设。王安石的句子则是“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其对历史的精准剖析以及在政治方面所崭露的才华,一般人真是难以望其项背。
或许是对金融感兴趣良久,我倒是蛮敬佩介甫先生的,会赚钱不是编故事。其实,何必语及“财富”便谓之“世俗”。世有隐士清新脱俗、视金钱如草芥,市井百姓总是要过平常生活,衣食住行哪样用不到花销?国家没了银两,各种祸乱爆发。会赚钱,善理财,虽未见得是一种值得称赞歌颂的能力,却是最实用不过的了。感叹王安石的伟大大概也出自于此,总是喜欢他讲“当务之急,理财为先”。不知为何,每当读到他上呈神宗的奏书,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率直和坦荡。经历了国家财政的衰败之后,在他的心里,会不会已经把文化风俗架在了上层建筑的位子上。国库空虚,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当务之急是理财,或许也足以为他扣上一顶爱国的帽子。
这么一个长得有点丑,内心却藏着大智慧的人的一生过得不算好。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不缺悲剧。我比较喜欢悲剧,因为总是感觉唯有历史完全背离了我们美好的幻想,才会树立起它的绝对权威和庄严感。变革失败,家破人亡,确实令人心痛。我不喜欢评熙宁新法为搜刮民财这种说法。在索罗斯的眼里,经济被演化成一门哲学,由此观之,介甫也可算是一位有着治国良策的哲学家。官府介入商场,收归私盐,打击私贩,稳定大宗物价,实是超前之举。用不多时,国库充盈。农业方面也是很棒的,推行了青苗法,意在冲击大地主。王安石,他许是看到了一个广阔的具有强大潜力的市场,衰败背后藏的是无数机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不是不发达,正好合上了这个契机。新政实施伊始收获颇丰,后期却不知道怎么了。变革若是成功,则名垂千古,若是失败,多半是会输个稀里哗啦。
哲宗登基,新法被废。难道仅是因为司马光,还是苏氏一家?若讲庆历新政真是“悖于未得良机也”,那么熙宁新法会不会是没有用对人呢?我不太愿意相信他的落魄也是小人所致,就像当年东坡先生遭遇的那样。介甫先生,我倒是愿意相信他的失败是因为时代不宜,是“未得良时也”。他因他的思想太过超前,困于当时那些因为传统价值观念而难以接受的人之中,或许是这样的。
晚年的介甫先生会不会跻身于一间草房的角落,回忆自己颠簸的一生,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会伤心吗,会难过吗,会为了因失去爱子而发疯吗,会不会后悔……这秘密,或许就这样一辈子睡在历史长河飘洒的水珠里。这个几乎为他的治国理想而付出了所有代价的人,会因自己的卓越才能而被后人记住,却永远都不会把内心的隐痛留下半分痕迹去让人揣测。或许,这世界上既有谜,还是让它永远成为一个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