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作者:王魁英 出版日期:2009.08.26 点击数:0

【副篇名】—— 简谈王安石对待仕途

【作者】 王魁英

【报纸名称】:濮阳日报

【出版日期】2009.08.26

【版次】第08版:日报八版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学识、操守等任何一个方面,都很值得后人去学习借鉴。而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人处事、做官从政、修养操守等各方面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他去世后,苏轼代表哲宗起草的制词中除了高度评价他的道德、文章外,还称他为“稀世之异人”,说他是世间稀奇罕见、有别于常人的人。这个评价可不是随便给的,是代表皇帝对王安石的定论。为什么这样定论?为什么当世和后人都把他看作是封建政治家中的“另类”?我们仅从他对待仕途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去看看他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异”在何处?我国封建社会是“人治”的时代,帝王主宰天下,一言九鼎。谁能够受到皇帝宠信则享乐荣耀,仕途飞黄腾达。因此,许多人千方百计谋任京官,梦寐以求接近皇帝。而王安石自入仕从政近二十年间,却是我行我素,不服从皇帝旨意,拒绝担任京官,坚持任职地方。他为什么拒任抗旨?朝廷能否允许他不服从命令,仁宗皇帝能否宽容于他?为什么他不但未因此丢官罢职,反而被提拔重用,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宰相?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北宋的基本国策、官僚制度、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士大夫的待遇地位,也就是王安石作为“稀世之异人”的时代背景。

公元960年,通过“陈桥兵变”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借鉴唐朝中期尤其是五代十国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许多王朝短命的教训,为求长治久安,建国初期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比如重视京城、重视文臣、重视官僚机构制衡及对官员权力的制约等,特别是“重文教、轻武事”走向极端。为防止宫廷政变或地方反叛,第二年,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许多高级将领职务,兵权尽收帝王手中。除各级行政长官由文臣担任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长官也多由科考入仕的文官担任。比如作为道德楷模的文官范仲淹,就曾经担任过前线将帅;清官包拯、大文豪欧阳修他们并不懂军事,也都曾任枢密副使,成为国家最高军事副长官。皇帝的侍卫为钦点的进士京城夸官,场面热烈,万人空巷,远比征战边疆告捷的将领班师回朝受到的欢迎更为火爆。全社会崇尚文化重视教育蔚然成风,功夫用在诗词文章上,苦读入仕是当时的用人导向,更是知识分子的追求。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北宋建国百余年间是政治上比较宽松、言论比较自由的时代,几位帝王都是比较开明的君主,恪守优待士大夫、“不以言罪人”的基本国策。士大夫享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官员参政议政言论自由,错误不被追究,学术研究自主开放,没有文字狱。士大夫们生活得有尊严、很体面。

京城开封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大都市之一,它的繁华从《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京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更是士大夫们的乐园。京官责任轻、付出少、风险小、待遇高,不仅享乐荣耀,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快。京官成为士大夫的向往和追求。而地方官责任重、付出多、风险大,在古代交通、通讯不便的情况下,即使政绩突出,也往往因天高皇帝远,而“春风不度玉门关”,以致长期坐冷板凳,难以升迁,许多士大夫力避任职地方。在“宰相须用读书人”与士大夫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下,许多寒门子弟通过苦读入仕,进入国家最高层。范仲淹、欧阳修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通过勤学苦读,凭借德才学识担任副宰相。

北宋文官的知识水平在封建社会中当居首位。

朝廷重臣多为鸿儒大师,京城各部更是储备了许多后起之秀。他们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公务之余唱和聚会、切磋诗文、谈经论道、探讨学术,日子过得舒心惬意。北宋涌现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大文坛领袖和许多学术大家,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辉煌造极于宋代,这与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重文的基本国策是紧密联系的。

京官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因之谋任京官,就成为士大夫们趋之若鹜的追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安石是怎样对待仕途的?他与一般士大夫有什么不同?他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表现在哪里?请看以下事实。

与所有年轻的士大夫追求京官相反,王安石入仕后十几年间坚请任职地方,拒绝担任京官,甚至调其到皇帝身边他也不干。实在迫不得已也往往是暂时到任,再寻找机会反复恳请外放。1045年他在扬州三年任职期满。按规定,新科进士录用为官后,先到地方任职三年,就像现在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一样,期满后允许参加京官考试,成绩好的调入京城。而王安石向朝廷述职后,拒不参加京官考试,恳请继续留任地方。他是不是文才低怕考不上失面子?当然不是!他当年科考成绩为839名进士中的第四名,已是名列前茅,而实际上他曾被主考官初定为头名状元,虽然曾巩等好友为他被贬至四名鸣不平,但王安石终生未向人谈及此事,士大夫也因此对他更加敬重。以王安石的文才,求试京官自然是小菜一碟,走走形式过场而已。别人都参加考试,好友也劝他应试,但“安石独否”。据史料记载,惟独王安石不参加应试,要走自己的路。此后他在地方多个岗位上任职的十余年中,政绩、品德、学识天下闻名。朝野重用王安石的呼声很高,文坛领袖欧阳修等朝中重臣反复力荐,而且荐任的职务一次比一次高,他都毫不动心,一次次拒任。

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这段话说得明白,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调其到京城重要机关任职的命令,王安石屡次请辞。朝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不想显赫于世,对功名利禄十分淡泊,大家都恨不能早日跟他认识,结为朋友。朝廷多次想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高官,都生怕他不肯接受。

面对王安石多次拒绝京官,朝廷不但未予怪罪,反而对他再次重用,直接调他到皇帝身边工作。当然,这除了朝廷尊重士大夫的社会环境外,也可能是仁宗皇帝出于弥补当年照顾朝廷重臣,将王安石由头名状元贬至四名的过失,欲将其调至身边予以重用。这个差事非同寻常京官,这是跻身朝廷执政大臣甚至宰相的捷径。面对这一前程似锦、别人求之不得的美差,他是怎样对待的呢?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次……”这段话是说,第二年,也就是,,,,年,朝廷又调他担任同修起居注,其职责是记录皇帝日常生活各项活动,相当于皇帝秘书的重要职务,王安石连日推辞。

朝廷派人到他府上传旨时,他拒不接受。传旨人向他跪拜恳请,他却躲到厕所里。那人找不到王安石,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离去。王安石看见桌上的圣旨,又追上去交还给差官。他连续上奏章请求辞免八九次,终未到任。而这次与王安石同被朝廷任命此职的司马光,虽有推辞,后来却欣然从命,因此他自愧品行高洁、意志坚定不如王安石。

王安石为什么拒绝担任京官尤其是皇帝秘书?他是不是不识抬举?是不是在作秀?都不是,其实这正是他胸怀大志使然。王安石少年时就曾经以诗言志:“意气与日争光辉”,发誓效法古代贤相,辅佐明君,建立与日月争辉的千秋功业。他深知宰相起于州部,只有任职地方,从县令、州府主官做起,考察社会,了解民生,经受基层综合治政的锻炼和考验,把脉大宋,求索施治良方,坚持兴利除弊局部创新,积累治国安邦经验,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机遇来临时,才能担得起重任,成就盖世功业。

而担任京官,工作面窄,虚度年华,即使政绩突出,受宠升迁宰相,能力经验不足,也必然是偏才庸相,壮志难酬。他非常清醒,深知自己的资历、能力、声望、人气还达不到入阁拜相的高度,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需要在地方磨砺、蓄势、厚积。再者,当时在位的仁宗十几年前就因胸无主见、意志不坚,致使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昙花一现,范仲淹被贬官,晚年客死异乡。而且仁宗对自己去年奏请《上皇帝言事书》的万言改革方案,毫不理睬,王安石满腔热血,付之东流。这时仁宗已是夕阳西下,更加因循守成。朝廷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担任京官,要想有所作为,必将重蹈范仲淹当年失败覆辙。他深知成就千秋功业的机遇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准备。这些王安石当然不能明说,但要坚持己见,必须找出适当的理由,他找的理由是:家庭人口众多,京城消费水平高,难以养家糊口。其实这不是根本原因,尤其是让他担任皇帝秘书时,他的几个弟弟已相继入仕做官,家人生计根本不成问题。大家想想看,有谁担任皇帝秘书,会忧虑家人衣食温饱呢?他在奏请中含蓄地谈到任职地方为的是:“使得以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就是说借用地方行政权力,才能稍微施展自己的才学,为日后担当重任奠定基础。这才是他的真实思想。显然他认为担任京官难以施展其学识才干。因此他甘愿放弃京城享乐生活,不当皇帝近臣,拒绝仕途捷径,恳请到地方任职。他志向宏伟、意志坚定、毅力非凡,几十年如一日,自我加压,负重求索奋进,古代政治家中能有几人!要说当时的政治环境确实宽松,朝廷尊重士大夫,尤其是对待久负盛名的王安石不强迫命令,多次恩准他的奏请。他不但未受惩处,反而一再被提拔重用。

王安石确实具有大智慧,事实也证明他的先见之明。他拒任秘书不到三年,1063年初,仁宗去世,英宗继位。1065年,王安石在南京为母亲守孝三年期满后,英宗数次召他进京重用。他审时度势,考虑到英宗体弱多病,且非太后所生,与后宫不和,而且司马光和欧阳修等重臣内耗严重,断定英宗难有大的作为。因此,他上章请求在南京修身养病,自,,,,年至,,,,年,年间,他在南京钻研学术,著书立说,招徒讲学,宣传改革,创立“荆公新学”,奠定了以后变法改革的坚实理论基础,培养了大批新人。果然不出王安石所料,不到四年,英宗年仅,,岁就在朝臣及后宫内耗中驾崩。1067年初,神宗继位,这时宋廷已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神宗决心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天下士大夫都把王安石看做是挽宋廷大厦于将倾的救星。他的声誉、才学、品德已是众望所归,非其莫属,呼之欲出,连后来的守旧派代表司马光当时也称赞他:独负天下盛名三十余载,王安石执政必将天下太平,造福庶民百姓。宋神宗1069年初委任他为副宰相主持变法。他深知机遇千载难逢,毅然出山,激流勇进,王安石千呼万唤始出来,该出手时就出手。王安石得遇明主,宋神宗喜得辅臣,君臣相知,谱写了变法改革,开创宋朝综合国力鼎盛时代的新篇章。

王安石对待仕途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对于今人仍有重要的启迪:一是“士不可不弘毅”。一个人要想有大作为、大成就,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拼搏奋斗精神。二是要选择一条达到理想彼岸的途径,就必须自我加压,经受锻炼、考验、磨砺;要敢于突破世俗,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三是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机遇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准备,欲速则不达,不能图省事、寻捷径,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煎熬,坐得了冷板凳。

王安石与众不同的方面还很多。比如他具有宰相肚里行舟船的胸怀。苏轼早年激烈反对新法,甚至攻击王安石人品,王安石毫不介意,当政期间委苏轼以杭州通判重任,为其治政和文学创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当苏轼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面临杀头危险时,王安石作为退休宰相,为国家大局,保护人才,毅然上书,以德报怨倾情力保政敌,其胸怀宽广谁人能及?他心系国事,潜心学术研究,常常身在宴会餐桌,心有旁顾,思接千载,不知饭香菜味。宋代官僚妻妾众多,士大夫与艺妓交往成为时尚,而他身在官场几十年拒入歌舞场所,坚持修身慎独。夫人为他买回一妾,带到家中,他发现后将花出的钱分文不要,放人回家团圆。他终生廉洁俭朴,反对奢华,晚年将资产捐赠社会,当年的大宰相竟成为无产者。他为民作主,当守旧派制造毁法案件,,,,,年,东明百姓一千多人涌入京城请愿上访时,他甘冒人身安全及政治风险,迅速为百姓解除危难,布大信于天下。他尊重天下平民,认为坐轿是把人当牲畜役使,终生坚持骑马坐车而不坐轿,实在是了不起!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王安石的确是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稀世之异人”,在他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不仅如此,王安石终生成就贡献也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我国《大辞海》收录近5000位古代人物,惟有他与孔子、孟子被定论为“三家”。作为政治家,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无畏的精神。他是最有个性、主见、胆略的勇士,他是终生求索报效天下,百折不挠变法图强,开创新时代的伟人。作为文学家,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传世诗词与“诗圣”杜甫相同,竟逾1500多首,他文学成就与欧阳修、苏轼齐名,同为宋代文坛领袖。政治与文学紧密联系,成就卓越,在封建政治家中仅他一人。作为思想家,他不迷信、不盲从名人,坚持己见,是站在圣人面前不卑不亢而绝不下跪讲话的人。他集九流之粹创立的“荆公新学”,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理论基础,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长近,,年。他在经济、军事、文字、教育、史学、书法、佛学等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其成就贡献涉及学科领域之多,达到的高度堪称神奇。他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影响和带动了整个家族。他上下三代六名进士,四人被收录《大辞海》。他的夫人、妹妹、女儿都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史料记载:宋代才女多,“王荆公家最众”,他以诗书传家,家庭成员成就成为士大夫家族的楷模。他生前为帝师,被神宗誉为“今之古人”,封荆国公。去世后赠太傅,封舒王,入神宗庙堂,配享孔庙,与孔孟并受后人供奉祭祀。

王安石对中国历史发展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境界和圣贤风范受到毛泽东、康有为、鲁迅、郭沫若,以及美国原副总统华莱士等人的高度评价。列宁曾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国清末著名思想启蒙大家梁启超称赞:“他才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去年3月,温家宝谈当选总理感言时,引用了深刻体现王安石精神的“三不足”名言自勉。王安石留下宝贵厚重的思想财富,必将成为激励炎黄子孙发奋图强,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生生不息,世代传承,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