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6.1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国 学
57期
文/张?
北宋文人里,王安石是受争议比较大的人物。
人们争议的不是文学方面,而是政治方面。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改革者,在宋神宗年间当了宰相,之后推行变法,其中的内容有的事关农田水利,有的事关政府购买制度,几乎全盘改变了宋初以来的各项制度,打算把这个破烂国家好好整顿一下。
改革的结果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北宋国家实力得到加强,有的说王安石用人不当、性格褊狭,招致树敌过多,新法到了民间就变了味道,引起老百姓的反对。不管怎样,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一系列大腕,几乎没有人站在王安石这一边,日后也几乎都被划入“保守派”的行列。王安石也没得好,两度罢相不说,还搭上了一个儿子的性命。新法最终被废,北宋的最后一次试图振作,在两败俱伤中谢幕了。
王安石是个撞了南墙都不回头的人,一心要实现政治理想。这种强硬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对于他的诗文是有影响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是北宋时数一数二的,题材大多与政治有关,议论的成分特别多――这也是北宋文章的一个特点。然而范仲淹、苏轼等人的文章是有情趣的,虽好发议论,写景记物的成分也有不少。王安石则不同,太注重文章的论述性质。他的文章实用性高,简短精练,犹如快鞭一击,很有气势,也有说服力,唯独少了趣味。《古文观止》中收录王安石作品四篇,唯一的一篇游记还被他写成了心得体会,就可见一斑。
王安石的词流传下来的不多。那些浓情蜜意的文字,在他的词中很少出现,反倒是感怀的成分特别多。且看他的一首《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怀古的,反省历史成败得失。他和苏轼处于同时期,词风上也属于向诗靠拢的那一类,至于词作是否豪放,还值得商榷。
比较起来,王安石的诗是富有情趣和意境的。在他从政期间,其诗风受到强烈影响,内容大多与政治话题有关。这个人忧国忧民,特别关注社会现实。这和杜甫是一个路数――宋代人是很推崇杜甫的。曾有人用“遒劲”“雄健”形容王安石这些早期的作品,可以想见它们的意蕴。
到了他56岁的时候,被再度罢了宰相的官位,标志其人生的彻底转折。学界多认为,从那时起王安石的诗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此他开始流连山水,过起了隐居生活,也就开始写景即物。“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一类的诗句,就是在那时写出的。那个时候他的诗风变“软”了,也更精致了。因为王安石号“王荆公”,南宋时期的《沧浪诗话》曾称这类诗为“王荆公体”。书中虽未细加说明,但后人多认为它们工整、纤巧、含蓄、隽永,大概是差不多的。
- 1、王安石诗研究 作者:陈铮 年份:暂无
- 2、中国改革家历史长卷·王安石 作者:王丕震 年份:暂无
- 3、從宏觀的角度剖析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作者:郭紀青 年份:2008
- 4、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作者:,宋,王安石 年份:暂无
- 5、中国大政治家王安石集 上册 作者:暂无 年份:暂无
- 6、中国大政治家王安石集 下册 作者:暂无 年份: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