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历经风雨见彩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6.03
【版次】第12版 (人才职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王安国是来自河北在滕经商的生意人,1.8米的身高,淳朴的微笑中透着憨厚,全然没有生意人的精明相。谈起他来滕的经历还颇为传奇:当年,年仅16岁的王安国辍学在家,因父亲早逝,为谋求生路不得不独自外出闯荡。他是从地图上发现滕州是个大县,不仅工业发达,而且人口密集,很适合做机电行业。于是他怀揣向亲邻借来的4000元钱独自来到滕州。 王安国是个有心人,他的家乡是电缆之乡,他身边的一些成功人士都是做电缆生意发了家,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来到滕州后,在书院街租了一间仅十几平方米的民房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一边是几盘电缆,一边铺着睡觉的席子。人们常说“头三脚难踢”,对于创业之初的王安国来说,体会更为深刻,因为那时的他不仅年少缺乏生活经验,更谈不上精通生意之道,并且还操着一口异地方言。为节省开支,他一年四季吃住在巴掌大的民房里。为省下买床的钱,就睡在成捆的电缆上,冬天冰冷透骨,夏天憋气闷热。王安国说,当年,白天的日子还好过,可到了晚上由于孤身一人,没地方去消磨时光,他就早早地睡觉,经常睡醒了一觉,房东一家才开始吃晚饭,恍惚间,看到别处灯火通明,人头晃动,欢声笑语,他不由感到彼时不知身在何处。由于没有床,更谈不上有蚊帐,夏天,在闷热的混合着电器味道的小屋里,王安国一边不断与飞舞在身边的蚊子周旋,一边憧憬着第二天有一批大订单不期而至…… 王安国来到滕州的第三年,也就是1996年,他的生意刚有所好转,有了最初的固定客户和固定资金,就赶上了亚洲经济风暴。受股份制改造等影响,货款回收越来越缓慢,致使仅有的一点流动资金打了水漂,接踵而来的银行催贷款,入不敷出让他再一次感受到力不从心。他说,那时候他为自己定的底线是,到1999年底,如果生意再走下坡路,就改行做别的。也许老天眷顾这位勤奋、有韧性的年轻人,2000年,随着工业的稳定,大环境经济复苏,被历练过后的王安国想方设法广拓门路,终于淘得了他的人生第一桶金。 生存的本能成就了事业。如今的王安国已经拥有了一家自己的机电公司,但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流通行业的闯荡,而是把眼光投向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就这样,王安国如同一棵羸弱的小草,不断挺直瘦小的身体,一边贪婪地吮吸着雨露,一边在阳光下尽情地成长。 用王安国自己的说法是,当年外出闯荡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如今的他已经发展到带动更多的人创业致富,让更多的人在困难中站起来。王安国的朋友介绍,汶川地震时,这个硬汉子不仅自己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还放下生意,在河北同学协会中发起“抗震救灾”活动,发动同学为灾区捐款近万元。 记者邱桂兰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