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王安国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26
【版次】第34版(播风旧事)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王安国,遵义西乡沙溪里漆树湾人也。漆树湾在乐山镇金竹村。
王安国算得上咸丰年间遵义的一大奇人。走进乐山镇,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桐梓县革役(下岗差役)杨凤造反,占据桐梓、仁怀,围困府城遵义,杀死地方官吏,全省震动。官府号召各县绅士操办团练,守护乡土,御防贼寇,王安国也在委派之列。不料风云突变,咸丰七年(1857年)六月,遵义知县江炳琳杀西乡团总王安国。
乱世出英雄。短短四年,王安国成就一生的事业,独树一帜,名扬黔北,也走完一生的道路,身首异处,惨烈悲壮。
光绪年间的遵义县举人秦三铨,担任过《续遵义府志》的采访,写有《记王安国事蹟》。
次年,江令调署遵义,即由其县部署兜擒之策,顺道带百余人至安国家。
安国闻官至,衣冠出迎。令叱擒之,而火其居。疾驰至县,严刑问曰:“汝何故谋反?”
安国张目曰:“反乎!何以为证?我果欲反,若越我团界百余里,一言皆齑粉矣!何谓反?不过以团民不受官署之虐耳!”
因榜、笞、焚、烙,身无完肤,三日卒无所得,乃疾杀之,枭其首示丰乐桥石栏上,历寒暑,不臭亦不腐,黑如漆,明如金。过者皆为呼冤。
王安国死得真冤,千古奇冤!
县令江炳琳为何要杀王安国?捶击、鞭笞、火焚、炮烙,枭其首级,手段之毒,令人发指。
王安国家世代都以耕读为业,苦心经营,成为当地首富。王姓又是当地望族,安国兄弟五人,人强势壮,辈分也尊,他虽排行最后,但读书颇多,广有谋略,待人忠厚,乡里都称他为王五公,是很有威望的地方领袖。奉檄办团,一呼百应,声势浩大,杨凤攻城掠地,也不敢侵犯安国之团,凡插有安国团旗的地方都命令部下不得进入,附近几县的民众闻风依附,人数超过万人。
树大招风,王安国既得官府赏识,授予守备的虚衔,又引起当局的猜忌怀疑,连遵义城中办团的巨富豪绅也畏惧而嫉妒。
王安国首先得罪的是官府的爪牙——差役。道咸之际,吏治腐败,差风极坏。贪官贪得无厌,巧立名目敲诈,差役狐假虎威,穷凶极恶搜刮。横征暴敛引发民变,似乎已成历史通例。王安国最恨差役,凡到他的地盘上勒索,都叫手下捆绑驱逐出境。差役对王安国恨之入骨,百姓对王安国拥戴有加。打狗要看主人面,得民心者未必得官心。安国踌躇满志,忘记了处事的规则。
王安国最大的危险是冒犯了才高气盛,又手执生杀大权的悍吏江炳琳。
咸丰四年,江炳琳委署仁怀县令,从西乡经过,王安国不给以礼遇,江恨怒在心。仁怀毗邻西乡,涉及两地的公事,安国的手下亦挟主人之势与之对抗,江炳琳更是恼恨,以谋反罪名上告。
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王安国的头上。
第二年,江炳琳得到处置密令,调任遵义县令。王安国盲然不知,杀牛置酒,整洁衣冠,恭候县大老爷进门时,被一声呵叱:拿下!
王安国不反也,而卒以反诛。末大必斩,理固然矣!江令贼虐不辜,冒功罔上,亦不得其死。杀人,人杀!天道好还,何其速也!
相传两路之役,手刃江令者,为贼酋王某,先为安国团教师,安国死,无所归,乃至下游(黔东一带)投贼,引之以图报复。若然,则江令杀一人之罪小,而因此以酿无穷之祸则大矣!
为民上者,可不慎哉!
树大必然招风,枝大必折其干。王安国操办团练,为官府出力,为乡梓办事,何罪之有!
“我果欲反,若越我团界百余里,一言皆齑粉矣!何谓反?不过以团民不受官署之虐耳!”王安国,你声威太大,气势太盛,江炳琳能容你吗?官府能容你吗?还是王安国的老乡秦三铨够朋友,文曲意深,理直气壮,路见不平,拍案而起:杀人,人杀!天道好还,何其速也!
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十三,江炳琳兵败团溪两路,脑袋被号军夜袭时割去。
人在做,天在看。为民上者,可不慎乎?为民下者,亦当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