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7.0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黄石日报

【出版日期】2014.07.07

【版次】第1版 综合要闻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镜头演绎最美风景——从《我叫汪革革》拍摄看文化旅游同频共振

2008年,好莱坞大片《黄石的孩子》让“黄石”名声大噪。随后,《阳新鞋匠》、《掩不住的阳光》、《我叫汪革革》(曾用名《我叫汪格格》)等剧也纷纷将镜头对准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黄石。这座城市,或成为被演绎的故事,或成为故事中最美的风景。

影视剧的拍摄让黄石的景观穿上了文艺的外衣,但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资源,并成功将之展现在世人眼前,值得深思。

本土景点频现影视剧

五月的黄石,热情澎湃,一群特殊的客人登门造访。

5月30日,长篇电视连续剧《我叫汪革革》在黄石开机拍摄。

该剧由黄石籍编剧翁德林创作,由曾执导制作《二叔》、《七妹》、《精卫填海》等著名影视作品的导演习辛执导,知名表演艺术家王姬、孙海英、成泰燊等领衔主演。讲述因国有企业改制而下岗的单亲妈妈汪革革,在经历二度创业、重建家庭后,向社会传递底层百姓情感和正能量的故事,目前该剧正在我市紧张地拍摄中。

磁湖北岸、老华新水泥厂、老实验高中、黄石轮渡蔬菜综合市场、延安路、杭州东路等具有浓郁黄石色彩的地点,不久后将在电视上一一呈现。

为什么选在黄石?翁德林说,在他创作剧本时,脑海中闪现的就是黄石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制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老旧的厂房,代表性的工人制服,“感觉这些故事就是在黄石发生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开拍之前,剧组将剧中原定的城市“江都市”改为“黄石市”,“这样更真实,也最能体现黄石的变化,我们也有信心将《我叫汪革革》打造成一部优秀的作品。”习辛说。

其实,《我叫汪革革》并不是首部在黄石取景的影视剧。

2011年7月,电影《霓裳曲》在黄石取景;2013年12月,电影《倾听你心》在大冶市上冯村拍摄;2013年1月,大型革命历史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在大冶市开机……粗略统计,从2005年至今的近十年时间,有约十部影视剧作品将镜头对准了黄石。

“从这些影视剧可以看出,在某个特定的年份,黄石的本土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特点,而且无可替代。”市文化局副局长胡欣荣说。

胡欣荣举了几个例子:《掩不住的阳光》讲述的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场景,取景的大冶市殷祖镇、金湖街办上冯村等,是黄石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叫汪革革》的主人公是一名因国企改革而下岗的女工,取景的华新水泥厂、新冶钢等企业均是黄石工业文化的代表,“文化的展示需要载体,影视剧的拍摄就是弘扬本土文化最好的载体。”

跟随电影电视去旅行

1个世界级非遗、3个国家级非遗、13个省级非遗,就是对黄石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最大肯定。

胡欣荣认为,黄石地区的本土文化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厂旧址为代表的矿冶工业文化;以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西塞神舟会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阳新县龙港镇苏维埃遗址、大冶市刘仁八镇红三军团遗址、大冶兵暴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日渐丰富的新时代群众文化。

“影视剧取景,不仅仅对自然风光的宣传,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一种肯定。”胡欣荣说,在黄石拍摄取景的影视作品,都或深或浅地映现、透射出浓郁的黄石本土文化。

比如,由黄石广电局投拍的《阳新鞋匠》,讲述了数十万在外务工的阳新鞋匠的创业奋斗史,生动刻画了阳新人吃苦耐劳、敢想敢做的精神。尽管该剧多数场景在珠海拍摄,但是最核心的取景依然在阳新。龙港“红军街”、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李蘅石故居等阳新元素都出现在镜头中,展现了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

6月27日,记者再次探班《我叫汪革革》剧组,这次的拍摄场地是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的一栋办公楼。

办公楼二楼模拟的是剧中女主角的工作单位——国营红光第二机床厂。女主角王姬穿着一身卡其色的工人制服,在挂着“后勤处”的办公室对戏。老式的砖混小楼,水泥楼梯,红木扶手,韵味十足;暗黄色办公桌,铁皮档案柜,将人瞬间带回到上世纪90年代,显示出浓郁的“工厂味”。

作为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影视作品,其对公众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许多其他宣传方式无法企及的。

“影视作品不仅弘扬了本土文化,对旅游产业的推动更是立竿见影。”市商委副主任、市旅游局局长李义词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丽江拍摄的电视剧《一米阳光》,让人们对丽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直接掀起了丽江的旅游热潮。

“观众跟着影视作品去旅游,他们看的是什么?最直接就是视觉体验和故事内涵。”李义词说,比如观众看电影《非诚勿扰》,就如同跟随演员完成了一趟杭州、海南、北海道之旅,“让人看了之后特别想亲自去一趟。”

“《我叫汪革革》剧中描述的改革开放、下岗、房改等一系列事件,或许会让很多有类似经历的观众引发回忆和共鸣,拉动本地旅游发展。”翁德林说。

影视旅游打响“文化战“

影视旅游的迅速蹿红,也直接打响了各地旅游景区之间的“文化战”,谁能够挖掘和培植出本地的文化特色,谁就能够赢得旅游市场的青睐。

李义词认为,黄石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和差异性,文化和旅游的互动将推动黄石经济更快更好转型。

大冶市金湖街办上冯村就是一例。2013年1月,大型历史革命题材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开机拍摄,除了部分战争场面在殷祖镇拍摄外,前15集所有场景均在该村取景。

2日上午,记者前往上冯村。在村支书冯应普的带领下,参观了当时剧组拍摄后留下来的部分场景。一座青灰色的亭子依山傍翠,“这就是剧中的‘红军亭’。”冯应普说,当时剧组仅仅搭建了一个泡沫的亭子,后来村里按照剧中原型重建,然后保留了下来。

除了红军亭,剧中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打仗的指挥部、红军开会的会议室、方志敏指挥作战的室外场景均被完整地留存下来,成为游客参观“九古奇村”的新去处。

“尽管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前景可期。”李义词分析称,作为近现代工业摇篮,黄石的工业旅游值得期待。比如《我叫汪革革》剧组取景的华新水泥厂、三环锻压、冶钢家属区等地,都可以通过包装宣传,形成旅游景点。

早在2006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主园区就被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华新水泥厂旧址、新冶钢、大冶有色等景点也正在申报。李义词说,申报成功之后可以将示范点串联成片,形成工业旅游区,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植入旅游,在充分展现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提升旅游层次,打造我市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记者获悉,已有企业拟在黄石“两镇一区”选址建设以楚王宫为主体的楚文化影视基地,打造黄石生态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目前已有剧组拟根据太子镇的和氏璧传说拍摄一部电视剧——《和氏璧传奇》。

“黄石称为东楚,作为矿冶文化的起源,对推动楚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义词说,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楚文化为内核的影视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体。“今后,将凡是拍摄春秋年代或者是与楚国有关的影视剧组都吸引来黄石,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在黄石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空白。”(记者 易木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