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凤:做知恩回报的“蜗牛”(图)
【作者】 闻伟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4.12
【版次】第09版(特别策划)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摄影闻伟岳
■ 好人语录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坎坷的人,我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
虽然是残疾人,可我不因缺陷而自卑。尽管还有5万元的欠款,但我要把卖蛋捐款行动一直坚持下去,用行动回报这个社会;即使生活有再多的磨难,我也要像蜗牛一样,爬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 我要推荐好人
“津门好人榜”每期在本版推出,敬请读者朋友参与“津门好人榜”互动,如果您想推荐好人,请联系我们。
她,命运坎坷,儿时患病致残,少年因残失学,中年养女患病,是身边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让她重燃希望之火;她,身残志坚,自学识字,办起养鸡场,让贫困的生活逐渐改善;她,心怀感恩,尚有5万元欠款时,坚持卖蛋捐款,向孤残儿童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就是蓟县下营镇段庄村残疾志愿者、农村妇女——陶淑凤。
关爱燃起她生的希望
蓟北山区燕山叠嶂,长城盘亘,下营镇段庄村就坐落其中。原本小小山村并不知名,自打村头竖起“回报社会”的大字招牌,山里山外的人一传十十传百,陆续知道了山村里有一散养鸡场,还有一位身残志坚,感恩奉献的大嫂。
“有人在家吗?”作者喊道。一会儿的工夫,一位残疾妇女手摇轮椅从低矮的鸡舍里缓缓“走”出来,她就是养鸡场的主人陶淑凤。
满面春风快言快语的陶淑凤,乍一看并不像是历经挫折、饱受磨难的人,只有岁月刻在脸颊上的皱纹,悄然传达着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3岁时,妈妈抱着她去赶集,回来的路上发现,去时像小鸟一样欢实的女儿,此刻像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瓜又眯缝着眼睛。再一摸女儿的额头,热得吓人。进村后,娘俩没回家,直接找到了村医。医生按常规给小淑凤打了退烧针,又开了些药让她母亲带着。通常女儿也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打一针吃点药,两三天准好,母亲常对人这样说。没承想这回一连半个月,女儿的烧不仅没退,眼瞅着病情还一天比一天重,呼吸也越来越微弱。父母又带着她看了好几个村医,对方全都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看外孙女这样遭罪,外公急了,走了20多公里崎岖山路来到了蓟县县城的中医医院。开始医生也说没什么把握,看对方犹豫,外公说“您别担心,治成啥样我都认。”许是老人的真诚感动了上苍,几天后小淑凤终于睁开了双眼,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由于治疗不及时,她落下终身残疾,直到十几岁时,才学会用两只手和一个膝盖爬。
假如人们遗忘了陶淑凤,她也许早已不在人世,因为她几次试图自杀。没承想1982年的夏天,正在树下绣花的陶淑凤,无意碰上了一位市里的老师,进山采集标本途经这里。当这位老师得知18岁的陶淑凤从来没上过学,但又渴望学文化时,立马答应回去后就把小学课本、新华字典寄给她,鼓励她自学。
可以说,这次不期而遇,是陶淑凤人生的重大转折。收到这些书后,她如获至宝,每天一边绣花一边识字,虽然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在陶淑凤眼里世界变了,变得温暖而又美好了。按说,陶淑凤学文化是件好事,但家里人不理解,一把火将她所有的书全烧了,“你一个瘫子,不好好绣花,看书有啥用。”
1986年夏天,上苍再次惠顾这位残疾女,天津向阳中学的一名残疾女学生来蓟县时认识了陶淑凤。同样是命运坎坷、同样是生活困难,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一见面就交上了朋友。这名女学生尽力帮助陶淑凤,用自己的奖学金买礼物送给她。
22岁那年,经好心人介绍,陶淑凤嫁给了老实本分的农民曹志全。后来他们就有了爱情的结晶,生了一个帅气的儿子,他们非常欣喜,对生活也充满了期望。
真诚帮助她走出绝境
1996年夏季的一个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陶淑凤夫妇。丈夫前去开门,但打开门敲门人已没有了踪影,只有留在地上的一个包裹,里面包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是个孩子,怎么办?”丈夫问,“这也是条生命啊,正好咱有儿子,正缺女儿。”陶淑凤搂着孩子,泪流满面。
女儿曹米阳的到来,给这个贫寒的家庭虽然带来了压力,但也带来了欢乐,在陶淑凤夫妇的呵护下,小米阳一天天地长大了,对爸妈格外亲。乡亲们都以为陶淑凤以后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没想到2005年9月2日,读小学四年级的小米阳,放学回家后说肚子疼,吃了药仍不见效。转天,双腿水肿,皮肤上起了很多血泡,随后又大口吐血。陶淑凤忙和丈夫将孩子送到镇医院,但是治疗了半个月,病情没有好转。此刻,陶淑凤的心撕裂般地疼痛,想到自己小时候的遭遇,她坐不住了,对丈夫说:“咱到市里医院瞧去。”
带着借来的1万元钱,他们来到了天津市儿童医院,医生说孩子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造成重度过敏。女儿住院期间,陶淑凤忘了自己是残疾人,天天坐在轮椅上陪护着。她说那时根本不怕累,就怕每天四百元的治疗费拿不出来,医院给孩子停药。为这,她盘出了全家赖以生存的小卖部,由于房子是6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根本值不了多少钱,治疗费仍有很大缺口。
“咋办呢?”那天,陶淑凤坐在女儿病房外独自落泪,恰巧被儿童医院的主任刘丽看见了,陶淑凤的善良与大爱感动了她,决定为这个善良的母亲做点什么。于是,她在号召医务人员奉献爱心的同时,想到了媒体。有了刘主任的帮助,陶淑凤看到了希望,她手摇轮椅找到报社,一口气把心里的愁与忧全倒了出来。陶淑凤没想到,那天她不仅感动了在场的记者,后来也感动了所有读者。
第二天,有关她的报道见报了,好心人纷纷伸出了真诚的手。很快,许多读者把捐款送到了报社。接过这些捐款,陶淑凤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她说:“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些好心人。从今往后,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也许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我要有爱心。”
“蜗牛”高举爱的接力棒
临近春节,陶淑凤带着痊愈的女儿回家。此时,她既喜又忧。喜的是孩子病好了,忧的是家穷了。走进一贫如洗的家,冰冷的土屋比外面还凉。“年咋过?今后的日子咋过?”陶淑凤在心里问自己,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村支书带着全村人捐的3000元钱上门了。书记说:“淑凤,乡亲们知道你的难处,也知道你的善心。愿意帮你一把,把钱收下吧。”还能说啥呢?陶淑凤知道乡亲们也都不富裕,这份情比金子还贵。最让她感动的是,一对从市里来的姐弟,把他们投资办的养鸡场送给了她。鸡场就在村里,共有两千多只柴鸡,还有几间鸡舍。他们说:“淑凤姐,虽说鸡场不怎么值钱,但好好经营,就能解决您全家的生活。我们帮不了太多,就算是一份心意吧。”
为了不辜负好心人的期待,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陶淑凤下决心把这个养鸡场经营好。
从此,陶淑凤全家同2000只鸡吃住在一起,她也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鸡场里。见她这么辛苦,乡亲们劝她注意身体,毕竟她行动不方便,不能再有意外。“没事,我能行!”那时,陶淑凤心里有一团火,恨不能早点把养鸡场办大办好,让自己也有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那些日子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满脸沾的都是鸡毛。”说起当初创业时的艰辛,陶淑凤感慨万千。她忘不了那年冬天,由于屋子太冷,鸡蛋冻裂了,又没人来买。她知道再这样下去,养鸡场就面临倒闭,急得满嘴燎泡。恰在此时,一位一直帮助陶淑凤的好心人帮她联系了天津市区的一家公司,将鸡蛋全部收购了,最大限度降低了损失。就这样,经过陶淑凤及家人的苦心经营,第二年春天,养鸡场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们的生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同时,一颗孕育已久的种子,也在陶淑凤心里发了芽。
“我这一路走来都有好心人的帮助,现在养鸡场稳定了,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了,我要用我的行动去回报社会,报答这些好心人。”2011年,陶淑凤加入了县里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她说,服务社会不分残疾还是健全,人人都能做贡献。她决定,每卖一斤柴鸡蛋就拿出2元钱捐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北京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等单位。去年,她总共捐出8000多元。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更多的孤残儿童,她还经常自己打出租车去参加北京、天津等地公益组织举办的义卖活动,风雨无阻地给患病儿童送去他们爱吃的柴鸡蛋。
2011年10月,为了救助一名患先天黑色素痣的3岁幼儿,她带着140多箱鸡蛋租车进京,参加了由北京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和西部儿童救助基金会举行的柴鸡蛋义卖活动。
几天后,她又参加了由天津市公益组织举办的义卖活动,从销售的鸡蛋中每斤拿出2元钱,捐给天津市孤儿院。像这样的义卖活动,只要陶淑凤听说,她就毫不犹豫地去参加,两年来,她先后参加了二十多次。
问及她今后的打算时,陶淑凤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一只‘蜗牛’,虽然‘爬’得慢,但只要我坚持,就能一步一步地实现理想中的目标。我要把这种‘蜗牛精神’发扬下去,自信坚强,感恩社会,让爱的接力棒永远传递下去……”